《用冰取火》课堂教学实录
教材简析 《用冰取火》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一个探险队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过程中,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一个年轻的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挽救了大家的生命。文章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有决不放弃的信心,运用知识和智慧,就会战胜困难。这也是文章的教学重点。文章渗透了凸透镜聚焦及光的折射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用冰透镜取火的原理,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并结合实际,谈谈运用知识和智慧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 2.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与智慧,懂得遇到困难要运用知识与智慧去解决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用冰取火所蕴涵的凸透镜的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南极的资料,观察使用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 课前欣赏春天的图片,听唱歌曲《春天在哪里》。
师:同学们,大家刚刚走过了山花浪漫的原野,现在老师再带领大家去领略一番极地风光。
播放南极图片,老师介绍南极情况。
师:有一支探险队如期踏上了南极孤岛。同学们,在南极那么寒冷的地方,我们的探险队员最需要的是什么?如果在没有火的情况下,会怎么办?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用冰取火》来寻找答案。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下面咱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共同读书、研究,一起来解决大家的疑问。
师: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由读课文后)这篇课文写了一个探险队到达南极,他们要生火做饭,发现打火器不见了,最后有一个年轻队员想到了用冰取火的方法,把火给点燃了。 师:很好,你说得非常完整而且简练。那么,这件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这个年轻队员特别聪明。我觉得他的知识非常丰富,也很聪明。 师:哦,看来大家都有这种感受:年轻队员非常聪明,充满智慧,可以这样说吗?(板书“聪明”) 二、理解为什么用冰取火 师:大家的生命都系于一块冰的身上, 一分钟、两分钟……火终于燃烧起来了!这团火对于大家来说太重要了。因为他们身处南极。你们了解南极吗?哪个同学来谈谈你对南极的了解? 生1:我知道南极特别冷,如果你倒一杯水,水还没有落到地上就冻上了。 生2:我查资料上说南极特别冷,温度在零下六十九度呢。 师:仅仅是冷吗?刚才同学都关注了自己查的资料,别忽视课文呀,能从课文找到有关句子吗? 生3:我找到了第1段的第2句。(读原句) 生4:我抓住了“变化无常”这个词,也许刚刚天气还挺好的,一会儿就刮起风暴,他们还在进行科学考察。 师:气候非常恶劣,让我们通过屏幕,也来感受一下南极风暴的残酷吧。(课件演示南极风暴场面)这是从南极带回来的真实的录像资料,在恶劣的气候下,探险队员还要工作,为了科学考察还要坚守在南极。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被这种恶劣的天气状况惊呆了,是呀,这样的环境没有火……(生接。 教师课件出示重点句“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师:读读,谈谈自己的理解。带着这种体会,好好读读这句。发现了吗?这句话有一个特点。 生:开头都是“没有火”。(师生合作读) 师:这样的句子叫做排比句。一层比一层要严重,一层比一层情况更危急。这三个“没有火”,让我们感觉到火太重要了……
师:再试试,读出这种感受。(指名读) 师:是呀,这种恶劣的环境,怎能没有火呢?带着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课文第7自然段,谈谈你的体会。
三、 理解“怎样取火”部分 师:仔细读读课文,看看这个年轻的队员是怎样运用智慧用冰取火的。找到有关段落了吗? 生:(快速浏览后,齐说)5~7自然段。 师:默读第5~7自然段,抓住能解决疑问的重点词语来理解取火的方法。一会儿把你对这种方法的理解介绍给组内的小伙伴。(生默读、标画、组内交流)(教师在学生自学中适当提示:介绍的时候,可以用抓词语讲解的方式,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 师:哪个小组把你们组的理解和大家交流一下?(追问)你们组用什么办法理解的? 生1:我们组是用抓住重点词语的方法,我们画的是第6自然段的几个词,取、刮、摩挲,他先取来一块冰,用小刀刮,然后不断摩挲,这些准备工作都是为了让冰成为半球形的冰透镜。 生2:我们画了第7自然段的“举”、 “向”、“穿”、“射”,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 生3:应该还加上一个“焦点”这个词,因为,他让光穿过冰透镜是想把光线聚集,这样就可以点燃火种了。 师:其他小组还有没有用找重点词语的方法来理解的?(生没有举手) 师:看来,大多数同学都用了画图的方法,那么刚才这两个小组讲清楚了吗? 生:不太清楚,有点乱。 师:大家能否用表示顺序的词“先、然后、接着、最后……”(板书)试着说一说。我想这样就能条理清晰了。(全班练习。指名说) 师:通过画图来理解课文内容也是一个相当好的方法,哪个小组是用这种方法来理解的?来给大家展示展示?(学生上来一组,在实物投影上边指图边解释) 师:你们觉得他们组画的图有什么问题吗? 生:光线穿过冰透镜,应该把线条画得穿过冰透镜。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评价他们的?(提示大家,别脱离开课文) 生:(读)“他举着冰透镜……”我觉得,如果光线不穿过冰透镜就不可能形成焦点。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3:我从课文中抓住了“焦点”这个词,他的图不应该把光线最后画成平的,应该是几条线连成一个点,才是焦点呢。 师:你们组知道问题了吗?自己来说说。 师:这里蕴涵着丰富的光学方面的知识。老师也找来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课件动画:光的折射) 师提示:同学们看的时候注意关于焦点的问题。 师:大家在看屏幕时仿佛很轻松,大家也了解了课文内容,在当时面临的是怎样的情况? 生:面临死亡的威胁。 师:这真是一个紧张得令人窒息的时刻,这也是带给人希望的时刻。(出示课文第7段)应该读出怎样的感受?(生练读) 生1:我觉得应该读出非常危急的感觉,我来读读。 生2:我觉得在读“一分钟,两分钟……”时应该再紧张一点,因为他们等的时候肯定时间长,还特别特别饿,特别特别着急。 师:你从哪儿看出时间长的? 生:有一个省略号! 师:这个省略号仅仅是等待的时间长吗? 生3: 时间一长,他们就可能想:这样到底行不行呀,就更着急了。 师:是呀,当时大家的心情太着急了,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 生4:我觉得最后一句还应该读出兴奋的心情,因为他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火着起来了,他们一定特别兴奋。我来读读。 师:这里的标点符号关注了吗?要读出这种兴奋的心情。(生再次练习) 四、体会最后的成功 师:这个年轻的探险队员运用他的智慧,用冰点燃了生命之火,拯救了整个探险队!(师引读:这团红红的火……学生接读最后一段) 师:此时此刻,你就是探险队中的一员,我就是记者,采访一下,你又是什么感受? 生1:我要向那个年轻队员说谢谢,是他救了我。 生2:我能够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活下来了,真是太激动了! 师:能读出这种感受吗?(练读、指名读。是呀,这团红红的火……齐读)
五、深入理解核心人物 师: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这个年轻的探险队员用他的智慧点燃了火种,真令人佩服!你敬佩他吗?除了聪明以外,还敬佩他什么?从课文中哪些地方读懂的? 生1:我佩服他的不放弃的精神。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读)“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我抓住“束手无策”这个词,说明当时他们都没有办法了,可是年轻的队员不放弃,还在想办法。 师:想象一下,当时他可能会怎么想? 生2:他可能想,现在大家都绝望了,我不相信,不会就这样让自己死在南极。 师:带着这种理解,读读这句。 师:他一次次问自己,难道就这样坐以待毙吗?同学们体会一下,这句话还用回答吗?这种句子就是反问句,反问句不用回答,但是更强烈地表达了他不放弃的心情。(生感情朗读后,指名读) 师:(再出示4、5段)自己读读这两段,对比一下,别人都一筹莫展,而他面对惨白无力的太阳、茫茫的冰原陷入沉思,体会体会,还有什么新收获吗? 生1:我觉得他没有跟别人一起陷于绝望,我抓住了“一筹莫展”这个词,就是没有一点儿办法,可他还在想办法。 师:是呀,也就是刚才大家谈过的他有一种不放弃的精神。 生2:我觉得他头脑特别灵活,冰透镜就像放大镜,放大镜能让易燃的东西燃烧,他想到用冰做放大镜。 师:太阳呢? 生:当做光了。 师:他灵活运用知识使光能转化成了热能,点燃了这团生命之火。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师:回顾一下,从大家陷入绝望、一筹莫展的时刻,到成功后欢呼跳跃的激动。是什么挽救了大家的生命? 生:是火! 师:仅仅是这些吗?(小组内交流) 生小结:是知识、智慧和不放弃的精神。(板书) 师:课前同学们产生的疑问都解决了吗?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能放弃,要冷静下来,想办法。 生2: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战胜困难。
师播放歌曲《永不放弃》(刘欢)学生听后谈感受。
七、拓展延伸,好书推介
师:电影《凤凰劫》和好书《生命中不可错过的智慧》请同学们在课后观看阅读,写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