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好吗? 有纸像个谜,透明如玻璃。可来当容器,说来真稀奇。(打一生活用品)
生:塑料袋。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一看这一课介绍了塑料袋的哪些危害。遇到生字要看看拼音,多读几遍,记住了以后,再往下读。哪一句读不通顺,回过头来再读,直到把这一句读通顺了再往下读。好,现在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生放声朗读课文。) 师:读完一遍的请举手。放下。朗读完一遍,请再默读一遍。(学生继续默读。)请停一下,我发现有的同学正在做一件事情。(老师示意他站起来。)读第二遍的时候,拿起笔来划,把塑料袋的危害都画下来了。
师: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把有关句子都划了下来。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的方法,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 [评:老师善于从学生中间发现“典型”,以推广“典型经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读书。这样做,一来可使这位同学受到激励;二来其他同学也会感到这一“经验”亲切、可学,其效果远比教师直接指导要好得多。] 请大家继续默读课文。(生默读,边读边划。) 师:不但要划,而且要记在脑子里。没看完的同学继续看。看完的同学再把你划的读一读,记住塑料袋的危害。 [评:老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扎实、具体。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并教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一遍课文,并教给学生边划边想的读书方法。学生初读课文比较充分,就能基本通晓课文内容,从而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精讲”奠定了基础]
师:我想请同学读课文,看是不是能把课文读得很正确、很流畅。谁愿意读? 生:(读)
师:停下来,你读的太慌忙了,很多地方出现丢字、填字等情况。不过,只要大家别着急,边想边读,一定会读好的。
[评:由此看来,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当学生读书添字、漏字时,老师并不急于让别的同学来纠正,而是以极大的耐心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改正。看似小节,实是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既“教书”又“育人”,于细微处可见其良苦用心。]
师:现在我还想请同学们认真地再读一遍课文。
生:(读课文)
师:对,我想,书读到这个程度,人人都知道了。谁来回答? 生:这一课一共写了塑料袋的五种危害。
(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板书危害。)
师: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 [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课文读熟了,难点突破了,课文内容也就自然理解了。事实上,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乃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去读书。这就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张田若先生反复强调“要把阅读课上成读书课”的道理也在于此。]
师:同学们,塑料袋的危害有哪些,如今各国用什么措施来治理污染?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全班同学默读课文。师巡视。)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全班同学不但边读边想,还用笔划。人人要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
[评: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信手拈来,因势利导。教给读书方法,强化良好习惯,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举重若轻,可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