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六年级下)复习指南 (本文为背诵篇目)
一、字句解释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关键字:天时: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如:比得上。
句译: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1)而不胜。
关键字:城:内城。郭:外城。环:围。之(1):代词,指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城池。
句译: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敌人包围攻打它却不能胜利。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关键字:夫:发语词。得:得到。是:这。
句译:(敌人)能包围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但是却不能够胜利,这是因为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者,……也——判断句)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关键字:城:城墙。池:护城河。兵:武器。革:用革制成的甲、胄、盾。坚:坚固。利:锐利。
句译: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盔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充足。
5.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关键字:委:抛弃。去:离开。之:代词,指代这个城池。是:这。
句译:但是守城的士兵们抛弃了城池逃离了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判断句式同上)
6.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关键字:故:所以。域:限制。以:用。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限。固:巩固。国:国家。
威:建立威信。
句译:所以说:不能用划定的边疆界限来限制人民(定居而不迁走),不能用山河的险要来巩固国防,不能用兵器和盔甲的坚固锐利来在天下建立威信。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关键字:得:得到。道:道义。得道者:指施行仁政,得民心之人。寡:少。
句译:施行仁政得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没有施行仁政,不得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关键字:之至:达到极点。之:到。至:极点。亲戚,古代指亲属,即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亲,指族内(亲属)。戚,指族外(亲属)。畔:同“叛”,背叛。顺:归顺,服从。
句译:缺少帮助达到了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
9.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关键字:以:凭。君子:得道的君子,即上文的得道者,施行仁政,得民心的人。
句译:凭着天下人都服从他的优势来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因此,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如果进行战争,就一定会胜利。
二、内容理解
1.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名轲,战国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主张施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著。本文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积极意义。
2. 第一段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的中心论点。
接着对以上两点分别举例论证。
第二段用了一个攻城的事例论述“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段用了一个守城的事例论述“地利不如人和”。
第四段紧承上文的“人和”进一步论述如何才能达到“人和”。作者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指出只有得道——施仁政,得民心——才能拥有“人和”,才能取得胜利。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本文不仅论述严密,富有说服力,而且运用大量的排比句,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