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学案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7-24 |
《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
《金色的草地》
教学目的:
1. 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4. 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 )的草地
2. 课题: 2 金色的草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当我们读完课文就知道了。
二. 初读课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 检查巩固生字、新词。
玩耍 一本正经 谢寥(liáo)沙 绒毛 假装
钓(diào)鱼 观察 花瓣 合拢(lǒng) 手掌
三. 学习生字
检查读音:
假 jiǎ、 朝 cháo
容易写错的字:
“耍”,上面是“而”,不要写成“西”,下少一横的形状。
“绒”,左边是“纟”,右边是“戎”,“戎”字左下不是“廾”。
“钓”,右边是“勺”,不是“勾”。
“瓣”,中间是个“瓜”,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指导书写:
耍、绒、钓、瓣、掌、趣
四. 导入课文:
同学们,大家去草地上玩过吗?展现在你眼前的草地是怎样的?在草地上你玩些什么?
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草地是金色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听老师读,标出自然段。
教授新课:
第一自然段
1. 想:文中这片草地出现在哪里?为什么称这片草地为金色的草地?
2. 谁了解蒲公英?把你知道的告诉同学们
结合课文插图介绍一下蒲公英的外形特征、生长情况。
蒲公英,多年草本植物,全株含白色乳状汁液,叶子倒披针形,羽状分裂,花黄色,头状花序,结瘦果,褐色,有白色软毛。根茎都可入药。
3. 查找资料,再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三自然段
1. 思考:图中这两个孩子分别是谁?课文主要写了他们哪两件事情?
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
2. 第一件事
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还可以加进有关的对话。
体会到草地、蒲公英即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快乐。
3. 读第三自然段
“我”先发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
两次发现有哪些不同,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第一次发现是在无意中的偶然发现,有的人可能不把它当回事,轻易地就放过去了;第二次发现是第一次发现的继续,是深入进去的发现,是带有探究性的发现,是在有意识、仔细观察的基础上的发现。
联系上下文来想一想:“我起得很早去钓鱼”这里为什么要强调“起得很早”呢?
因为过去没有起这样早,所以一直误认为蒲公英的花是金色的。
“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并”在这里有哪些含义呢?
用上这个“并”字,给人的感觉是“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不是现在才这样认为,并强调了对过去错误认识的否定。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把什么比做了什么?有什么好处?
用手掌最简单的动作打比方,就把一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现象讲清楚了。
4. 请你读一读黄色圈里的话
你知道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吗?
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先写发现草地会变颜色,再写是怎样发现草地变色的原因的。
6. 蒲公英的花就像 ,可以 、 。
早晨,花朵 , ,草地就 ;
中午,花朵 ,它是 ,草地就 ;
傍晚,花朵又 ,草地就 。
第四自然段
1. 齐读第四自然段
我们大家都爱上了蒲公英,蒲公英仿佛是通人性的。文中小朋友说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你觉得这种说法是否恰当?
联系上文所讲的早中晚蒲公英花瓣的开合情况体会。因为蒲公英的花开、花合与人的起居或昼夜的变换相似或相关。
2. 再读体会。
小结
大自然里有植物、动物,各式各样的物种千千万万,它们色彩缤纷、形态独特、习性各异,经常亲近它们,仔细观察它们,你会有独特的发现、新颖的感受,因而你会激动、兴奋,由此产生眷恋、喜爱……人类是大自然的子女,回到大自然去吧,在那里你会找到欢乐!请大家把自己回到大自然的发现、经历、感受作为课余生活记录下来。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 ,可以张开、合上 。
《爬天都峰》
教学目的: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2. 分角色朗读课文。
3.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 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 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 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要求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把字音读准确。
三. 学生字
1. 读准多音字:
假日、似乎、白发苍苍、照相、应该
2. 区别形近字:“辫”与“辩、辨”的区别。
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3. 注意字形:
“苍”的下面不要写成“仑”。
“仰”的右半部的左边不要多写一横或一撇。
四. 导入课文: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看一看,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通过查找资料,天都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书中是怎样介绍它的?
五. 新课
第二自然段
1. 天都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天都峰的险:一是高,二是陡。
2. 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高,高得如上青天,陡,陡得似直上直下,一个“挂”字,准确、形象、巧妙地将陡体现了出来。
3. 边读边想象“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
4. 指导朗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5. 课件展示天都峰又高又陡的景观,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朗读体会两个语气词(啊、哩)的作用。
6. 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
7.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我爬得上去吗? ”、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第三至七自然段
1. 我正犹豫、害怕的时候,遇见了谁?
2. 我爬上天都峰了吗?怎样爬上去的?
“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中。为什么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
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分角色读
3. “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
“奋力” “一会儿……一会儿” “手脚并用” “爬呀爬” “终于”
4. “终于”你体会到什么?
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第八至十自然段
我们登上了峰顶,还在鲫鱼背前留了影。鲫鱼背的资料。
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1. 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
2. “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思考“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为什么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3. 读爸爸的话,“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4. 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六. 小结:
“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想一想,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一. 读一读,再组词:
二. 选字填空:
戴 带 午 舞
星期天的上( ),我穿好衣服,( )好帽子,在爸爸的
( )领下,到人民大会堂观看芭蕾( )表演。
三. 组组看:
要( ) 查( ) 龙( ) 永( )
耍( ) 察( ) 拢( ) 勇( )
四. 读读、想想、填填: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1. 读读短文,文中写出了天都峰的特点是: 、 。
2. 用“ ”和“ ”画出表示这两个特点的句子。
【试题答案】
一. 读一读,再组词:
二. 选字填空:
戴 带 午 舞
星期天的上(午 ),我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在爸爸的
(带)领下,到人民大会堂观看芭蕾(舞 )表演。
三. 组组看:
要( 要求 ) 查( 检查) 龙(长龙 ) 永( 永远)
耍( 玩耍 ) 察( 观察) 拢(围拢 ) 勇(勇气 )
四. 读读、想想、填填: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1. 读读短文,文中写出了天都峰的特点是: 高 、 陡 。
2. 用“ ”和“ ” 画出表示这两个特点的句子。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