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老之将至
|
|
作者:wan0jun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4-30 |
不知老之将至
韶关市田家炳中学 王军
最近校方举办了一个“教研三人谈”的报告会。语文科组在教研方面取得相当成绩的三个年龄段(老、中、青)的教师代表周丽娟、冯萍、刘秀琼分别以“教研有利于修业修心”、“教研激发激情与创造”、“教研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为主题作了发言。
尽管会后听到各种声音,但对事业执著并沉醉其中的人是美丽的、幸福的。
周丽娟,学校语文科组第三任科组长,教授级高级教师。作为学校资历最老、成果裴然的一位学者型教师,整个发言没有高调的炫耀,没有倚老卖老式的几点希望,呈现给全校教师的形象是一位常怀感激之心的仁者,推心置腹的大姐,治学严谨的学者。她用了大量的篇幅讲了教研与修心的关系,其实是在试图告诉同仁怎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她给我们描述了她几个小时埋首于书桌,醉心于教学研究,摆脱喧嚣的嘈杂,超脱出杂务的纷扰,心里一片宁静的幸福图景。她引用了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一段话: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清华园的荷塘没去过,但我想即使我在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的诱惑下,兴冲冲地去了大抵也只能看到一方普普通通的荷塘;周老师的书房叨教时小驻过,那真是一间普普通通的书房,但在醉心于教研的周丽娟老师的眼中,这里的“荷塘月色”让她宁静、自由,并发现、享用了无限的美。做教师有太多的困惑,教育教学上的困惑,知识分子那种与清高并存的对抗意识,这许许多多能把心灼焦。周老师说,包容那些不能改变的,改变那些能改变的。最朴素的道理往往最接近人生的真谛。当我把课堂教学上的挫败感归因于生源太差时。周老师也作过一次教学案例对比,2004年她以“对话式”教学处理《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文时,课堂上风生水起,精彩不断。同样的课堂处理方式在后来的课堂上却遭遇了木讷、漠然。正当我为自己的“生源论”找到一个有力论据而欢欣时,周老师却提出了“与生俱进”的新课题。
有这样一方“荷塘”,周丽娟老师是幸福的。曾经不解,周老师已经功成名就,又快退休了,干嘛还这么不辞劳苦地主持大型课题研究。林语堂在《论趣》中把人生的活动动机概括为名、利、权、色、趣。“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如果是追名逐利的话,她已功成就就,大可好好休息下了。可见周老师是真爱教书,因为这种爱,她乐在其中。在这次报告会上,她引用了《论语》中一段话: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泰戈尔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么说来,平淡是比绚烂更高级的人生境界。周丽娟老师每次在校内作报告时,总是说“大家每天都见到我,许多还是我十多年的同事,其实真的没什么可讲的”。周老师总是这么谦逊。也许她深谙“熟人眼中没有英雄”的道理,更何况有“文人相轻”的心理惯性。但也正因为熟,最震憾我的就不是她结出的累累硕果,而是交往中的一此小细节。记得有一期校报《田中人》要刊登周老师被评为正高级的短讯。然而就是这短短的二十余字的短讯,一个中午她给我发了三条短信,就其中的个别词语进行斟酌。当时我心里面有一个隐秘的想法,周老师真够“较真”的。然而一联想到每次读她的论文,听她的报告,总椋叹她语言的简练,逻辑的严密。由对这则短讯的修改推开去,她的这些论文、发言稿该下了多少字斟句酌的功夫。设想外面的教师听周老师作报告时,主持人在介绍时大概都会说“周老师治学严谨”之类的话,这远不如这样一则短讯来得真切,来得震撼。于是我又想,一个团体中的灵魂人物靠什么去影响这个团体的呢,大概也就是依靠这些交往中的细节吧。
周丽娟老师快要退休了,但我想她的一些精神品质已经溶注于田中语文科组每个教师的心中。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