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命名记》教案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4-03


2008年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命名记》教案 
日期:2009-11-17 8:25:18   访问人数:759   新闻来源: 
授课班级:0703班          授课老师:陈彩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文中幽默语言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体会王鼎钧幽默的散文语言特点,寓意耐人寻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告别浅薄粗俗,拥有高雅的修养,培养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情趣,洗练出一个既有品味又幽默可爱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文中幽默语言的作用;学会鉴赏“幽默性散文”的主要方法。
      难点:体会王鼎钧幽默的散文语言特点,寓意耐人寻味。 
教学方法:自读法、自主学习等。
教学课时:1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听一则笑话:
有一个笑话:一个中国人携太太参加一个洋人的家庭聚会,当他太太描眉画眼地和他一同敲开主人的房门,主人兴高采烈地夸奖说:您太太今天真漂亮!
 中国人马上谦虚:哪里哪里!
 这句曲折的话让刚学会汉语的洋人彻底糊涂了,他满脸诧异认真地说:“眉毛漂亮,眼睛有神,嘴巴性感,腰身……”
 如果中国人再谦虚,外国人就会被逼得说:“衣服PRA-DA,首饰CARTIER,手包LV,连鞋……”这就是中西文化中的一个小小的差异。地域不同,文化各异,东西文化的差异往往会闹出让人啼笑皆非的插曲。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课文《命名记》,看看作者通过什么有趣的故事来体现中西文化差异?
 
二、整体感知:
1、全班略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2、老崔在美国为什么要给儿子另取名字?
3、老崔取名过程中有哪些转折?其中反映了哪些方面的中西文化差异?
 
三、细节探讨:
1、幽默的语言,没有直接说出来的,而是用曲折、含蓄的方式表达,使人一想而悟。从效果看,使人一听就觉得说法出奇,出乎意料才觉有趣。但虽出奇,却也合情理。好的幽默还给人带来一笑之后的深思。
2、让学生自己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文中幽默的语言。
(提示:想想作者运用这些幽默语言有什么特点?它们起到什么作用?)
3、师生共同鉴赏文中有代表性的幽默语言。例如:
话犹未了,她尖尖的手指早把红色的封套倒提起来,钞票像一条小鱼滑出来,钻进了老崔的掌中,没有水声,只有轻微的震动。孔老师还能享受这种震动,比美在音乐会上捉住乐声。
‚校长正像个牧人似的,站在大门口,微笑检视羊群入圈。
ƒ校里校外,前街后街,萝卜头儿满地滚,没有自己园里种的那一颗。
4、课文用幽默的语言说出严肃的问题,比直截了当更能为人接受。总结幽默的语言有以下常见的方式:
利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性质,使语言既幽默又生动。
有人问一位采购员说:采购工作好不好?他这样回答:“ 出门是兔子,办事是孙子,回来是骆驼”。
“兔子”是指出门为了抢时间赶车赶船跑得快;“孙子”是指为了买到所需货物不惜请客送礼,低头哈腰地向人家求情;“骆驼”是指回来的时候不仅要办好货物托运还要给老婆孩子买东西,负载很重。他用形象的比喻说明采购工作是个吃苦受累的活。
‚ 用几句幽默的语言来自我解嘲,缓解紧张尴尬的气氛,从而使自己走出困境。
    一位著名的钢琴家,去一个大城市演奏。钢琴家走上舞台才发现全场观众坐了不到五成。见此情景他很失望。但他很快调整了情绪,恢复了自信,走向舞台的脚灯对听众说:“这个城市一定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二三个座位票。”音乐厅里响起一片笑声。  
ƒ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利用词的多义、同音和同形的条件,用一个词语去关联两种不同的事物,使语句具有双重的意义。妙语双关,一箭双雕。
   《刘三姐》里写刘三姐与三个秀才对歌,刘三姐唱道:“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见锣鼓响,三个蠢才地里来。” 这是谐音双关。
    刘三姐指姓陶说“ 桃结果 ”的桃,指姓李说“李开花的李,指姓罗说“ 锣鼓响”的罗;说不见“桃结果”、“李花开”、“锣鼓响”,就是指陶、李、罗三位秀才没本事,不是赛歌的对手。这是利用双关语来进行讽刺。
 
四、拓展练习:
1、阅读下面一段话,为马克·吐温续写一句得体大方的话:
有一次,马克·吐温与一位夫人对坐,他对她说:\'夫人您真漂亮。\'夫人傲慢地回答:\'可惜我实在无法同样地赞美你!\'马克·吐温毫不介意地笑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夫人,只要像我一样说假话就行了。
2、看一则故事,想想此则故事的语言以什么方式起到幽默的效果?
    毛泽东同志在《“友谊 ”,还是侵略?》一文里驳斥美国的艾奇逊:“美帝国主义帮助蒋介石杀死几百万中国人,不为别的,第一为了门户开放,第二为了尊重中国行政和领土完整,第三为了反对任何外国控制中国。” 
    参考答案:正话反说。这是反话,其本意是说美帝国主义是为了侵略中国,瓜分中国,控制中国。
 
五、小结:
作者通过求名、侃名等情节将国外的风俗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以此为对比,对中国的文化风俗进行了相关思考。所谓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风俗,橘逾淮而为枳,通过这出小小的喜剧,在让人一笑之余更给人以深沉的思考:譬如中国人在西方该如何面临西方文化的侵入与挑战;对于中国自我文化应该作何辩证思考……
 
六、作业:
1、学生自己挖掘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事例,思考这种文化的差异有没有优劣之分。
2、请从生活中,或各类报刊书籍里,或者互联网上,至少找出三段幽默的文字材料,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体会幽默语言的特点。
 
七、课后反思:
    这堂课最成功之处在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不足的是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不能很好地被运用,对课堂的教学时间把握不准。
                                                           (三等奖)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命名记》测试练习
《命名记》练习题
《命名记》ppt课件2
王鼎钧《命名记》原文阅读
《命名记》教案1
《命名记》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