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这思考的窑洞》教案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4-03


会员:hsx138  友情提供 

3、《这思考的窑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应让学生了解作为思想家的毛泽东生平事迹,尤其1938——1947年的事迹来深刻理解“思考窑洞”的深刻含义,怎样用普通的窑洞来衬托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伟大。
 

2、学习本文,应让学生了解散文在自由与求工之间的完美结合,体现在独特的视角和情理的交融。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了解课文主旨, 了解散文在自由与求工,独特的视角和情理的交融的技法。
 

2、划出表示观点的句子,认真体会毛泽东思想的伟大。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导入。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永不会忘记。 
 

什么是红色经典?“红色经典”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里程碑式的人和事。或者再扩大一点,从广义上说,是指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曾起过进步作用的人和事。如在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伟人、名人、重要事件、纪念地等事物,作为经典,值得人们反复记诵,永远纪念。比如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这些伟人,又比如延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 
 

2、走近作者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曰报》记者、《光明曰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记协常务理事。现任《人民曰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人杰鬼雄》,政论集《继承与超越》。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散文《晋词》、《夏感》、《觅渡 觅渡 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等入选中学、师范和大学课本。近来,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相继推出《经典中国》、《永远的丰碑》、《时代先锋》、《红色旅游》等系列栏目,掀起了“红色经典”宣传热潮。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著名散文家梁衡一直从事“红色经典”的写作,他的作品《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 蓝毛线》、《大无大有周恩来》及《觅渡》、《走近政治》等文集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揭题:这思考的窑洞)
 

梁衡的散文能一再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作范文,主要是因为他的散文多符合规范,而少随意和恣肆,适合于中学生模仿学习。人们把这种散文称为“专业散文”。
 

2、 你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吗?(用普通的窑洞来衬托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伟大)
 

3、学生交流,汇报
 

二、读文,了解大意,把握“情物”,分析“情言”。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同位交流预习情况
 

3、各种形式读课文,理解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出来
 

4、反馈说说你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v你最喜欢的是那些段落或句子?为什么喜欢?
 

v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v这样写使延安窑洞人性、人情、人格化了,凸显出一种洞、人合一的审美兴味,洞即是人,洞即是毛泽东其人的象征,既有毛泽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大气磅礴的战略家气魄的恣意张扬,又有毛泽东典型个性特征、浓浓人情味的荡气回肠(比如,“他只能将自己分身为二,用右手批文件,左手写文章”,宽恕和谅解、诅咒自己的人,“只要吃一碗红烧肉”),透过窑洞的细节,尤其作为思想家的毛泽东的形象和人格巍然屹立。
 

v第一段细节描写,可以展露出毛泽东沉稳、大气、处事不惊的大家风范。
 

v第二段细节描写,展现毛泽东敢于拼命、勤于思考的执着性格。
 

v在弹火分飞中仍然坚持读书写作展现了毛泽东最坚韧的毅力;毛泽东主动向比自己小的艾思奇请教,展现了他谨慎谦虚的品质;毛泽东根据中国现实情况带领人民转战延安,展现了他对现实的实际思考。
 

v写政治家并不单纯从仰视的角度出发,而是尝试用一种既尊崇又平和的心态、一种对生命本真的追问和探讨的目光,去观察,去思考。
 

5、小组交流,自读课文,把作者的观点划出来,大家再读读。列出线索,表示作者的写作思路
 

6、结构梳理
 

它是指挥部
 

这思考的窑洞           它是毛泽东思想的生产车间
 

它是胜利的力量源泉
 

三、再读课文,鉴赏“情艺” 
 

问: 在《这思考的窑洞》中,作者把毛泽东比作武林高手,是个很大胆的比喻,读来却很亲切。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答:挖掘红色经典的美,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把政治思想的理念转换成或者说翻译成一个文学意象,从而获得一种形象的意境的美。把毛泽东比作武林高手,也是一种反差,因为根据修辞学原理,两个比喻的事物相距愈远,反差愈大,比喻效果就愈强,愈生动。如作者为建党80周年而写的《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把一个6400万党员的大党和一个承载10来个人的小船连在一起,也是要造成一个反差美。 
 

问:梁衡写毛泽东,是以延安的窑洞为视角——“我看着这一排排敞开的窑洞,突然觉得它就是一排思考的机器。” 
 

答:本来是非常坚硬、很难写好的政治题材,因着作者选择了比较柔软、较富人性的独特视角,情感和思考的空间就豁然开阔起来,这样就容易触及到历史和人物的偏僻角落,进而发挥散文自由挥洒的长处;作者所追求的“大事、大情、大理”,也因着有了这个视角,容易从史实的拘泥中跳脱出来,找到思考的新意。 
 

问:试分析作者在课文中是如何做到情与理的交融的?
 

在情理的交融上,梁衡也工于经营,他把历史迷离的真相、人物真实的内心(理)和作者感伤的叹息(情)交织在一起,充分探寻纵横交错的复杂内心,从而达到了同类散文少有的感人深度。 
 

四、拓展练习
 

思考:1、在这篇课文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在梁衡的政治散文里,有不少过于绝对的结论性话语,它放在政治论文里或许是合适的,但放在散文里,就会限制自由想象的空间,也会缩小情感张弛的弹性,从而使得作品的文学性减弱,作品的精神指向性过于单一。——有意思的是,文学的持久魅力恰恰不在于她是否下明确的结论,而在于她的暧昧和多义能给读者创造无限多的想象可能性。
 

试举几例:“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人来人去,政权更替,这种戏演了几千年,但真正把私心减到最小最小,把公心推到最大最大的只有共产党和它的领袖们。”(《红毛线,蓝毛线》)“唯物质生活的最简最陋,才激励共产党的领袖们以最大的热忱,最坚忍的毅力,最谦虚的作风,去作最切实际的思考”(《这思考的窑洞》)“周总理是中国革命的第一受苦人。”“一百五十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这样透彻、完美,达到如此绝妙之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大无大有周恩来》)……——试想,散文里如果充满了“没有谁”、“最”、“只有”、“唯……才……”、“第一受苦人”、“第一人”这样不容置疑的、绝对的话语,势必对读者的阅读接受造成压迫,直至排斥。况且,绝对的话语也多有武断之嫌,比如,为什么说“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那孔子呢?李白呢?为什么说“唯物质生活的最简最陋,才激励共产党的领袖们……”?难道物质生活改善了就不再激励?类似的判断是禁不起追问的,是对复杂问题的一种简化,“说理论事涉于迁就”(清人刘熙载语),它严重制约了作者的精神发现的能力,以致全篇散文只要一读到这句,读者就已经知道了作者的情感方式和精神指向,审美的期待必然随之中断。
 

2、小组交流,你赞成作者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作者过于注重工巧、预设了思想结论而造成的内心的不自由所致。尤其是政治散文,事关历史,作者更应放低自己,拒绝膜拜,尽可能张扬散文的自由精神,才有价值,否则,光唱赞歌,感情力量就会显得非常单薄。比如在《这思考的窑洞》一文中,作者对毛泽东极尽膜拜,因为住在窑洞里写作和指挥战争的毛泽东如有神助,可读者有理由问:从如此简朴的窑洞里走出来的毛泽东,晚年为何会有类似“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失误?这里面的转变有什么心灵秘密可以探究?作者如果完全回避和取消这个问题,他的文字就很难叫读者信服。邓小平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尚且能出于历史公心对毛泽东“三七”开,为何今天本应具有独立精神的知识分子,不能从这个起点开始他们的思索?顾炎武在《曰知录》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因为《史记》以史实为依归,不轻易贬抑和褒赞历史人物,用班固的话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今天回过头看,《史记》会成为历代散文家多次反抗形式主义文学的旗帜和典范,确实有它的道理。
 

五、小结本课。
 

散文要真正写好,做到“自由而后工”,还得克服与之相伴的两个死结:“自由而不工”和 “工而不自由”。具体说来,就是为文不可不作,也不可强作,而是要“不能不为之为工”。梁衡的散文之工显著,但文体和思想的自由度不够,规范太多,以致工得有失自然,用简单的话说,就是太用力了,思想中预设的东西太多了,目的性太强,自然难穷心中之快意。这或许对梁衡是一种苛求了。但我一直记着萧纲在《诫当阳公大心书》中的名句:“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放荡”即自由,不受成规拘束,散文写作更是如此。 
 

附:教学反思
 

散文也需要用心经营。历代散文家中,都有善于经营、工于言词的一类。古代的不说,就以梁衡为例,他在散文上算是苦心经营、用力求工的,所以有人称他的散文为“苦吟派”。梁衡的散文很少有随意之举,大至全文的立意,小至个别的字句,一眼就可看出,作者是用心琢磨过的,大有以“工”求完美的雄心。
 

他早期的名篇《晋祠》中,有“春曰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的概括描写。他后期的代表作《觅渡,觅渡,渡何处?》中,有“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的简练总结,仅此两例,便可看出作者在散文工巧上的精到。
 

梁衡的散文能一再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作范文,主要是因为他的散文多符合规范,而少随意和恣肆,适合于中学生模仿学习。人们把这种散文称为“专业散文”。
 

这些都是同学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授课时间 :2009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这思考的窑洞》同步练习
《这思考的窑洞》课堂实录
《这思考的窑洞》ppt课件3
《这思考的窑洞》ppt课件2
《这思考的窑洞》ppt课件1
《这思考的窑洞》教学资料
《这思考的窑洞》电子课文阅读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