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登高》教案4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5-27


会员:qqqq1130 友情提供  

杜甫   登高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导入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作品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解题: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文本分析
让我们来分析分析这首诗歌吧!
3.首联和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答: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4.我们把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接下来我们看看诗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
来吧,点击字体就有分析!
答: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回鸟,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形单影只。


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5.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
答:还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万里”写出流浪之远,“常”写出流浪时间之长。
补充:安史之乱时,李白从48岁开始流浪,一直到58岁去世,11年来安无定所。
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补充:诗人这个时候已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一只手不能动弹,处境堪忧。

6.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答:“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补充: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7.“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8.总结: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练习
1.古人诗歌中写到“高猿长啸”,大都抒发文人的悲伤,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2.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答:这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杜甫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3.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如: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供参考)

4.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登高》ppt课件(18页)2
《登高》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杜甫《登高》扩写
《登高》理解性默写ppt课件
《登高》思维导图(4张)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ppt课件(24页)
《登高》拼音版
部编版必修上《登高》pptx课件(31页)
《登高》ppt课件(37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pptx课件(49页)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理解性默写
《登高》理解性默写
《登高》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登高》理解性默写练习
统编版《登高》学案4
统编版《登高》教案12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测试题
《登高》ppt课件(21页)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ppt课件(24页)
《登高》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登高》ppt课件(84页)
《登高》ppt课件(18页)
《登高》ppt课件(13页)
杜甫《登高》mp3音频朗诵
《登高》阅读练习及答案
《登高》ppt课件(31页)2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ppt课件(33页)
《登高》ppt课件(15页)
《登高》教学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3
《登高》学案3
《登高》导学案2
《登高》课堂实录(韩军版)
《登高》教学设计11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导学案3
社科文阅读两篇《登高》《雅与俗》ppt课件
《登高》ppt复习课件(22页)
比较•探究《秋词》《采桑子·重阳》《登高》教案2
《登高》教案10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翻译
《登高》ppt课件(31页)
《登高》ppt课件(5页)
《登高》《石头城》ppt课件1
《九日齐山登高》练习题
比较·探究《秋词》《 采桑子·重阳》《登高》《秋颂》《落叶》导学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