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清塘荷韵》教案3
作者:qqqq1130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5-23


《清塘荷韵》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2、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 
    3、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

【作者】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翌年作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导入】
荷花美丽,荷花圣洁,人们在荷花身上寄托了不同的感情,周敦颐的《爱莲说》写的是莲荷高洁的品性,朱自清《荷塘月色》写的是物境之美,表达的是自己淡淡的忧伤和喜悦,而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季羡林老人在86岁高龄写的《清塘荷韵》又是写荷花什么呢?他对荷花情有何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塘荷韵”的世界。

【讲解】
读这篇文章,关键是理清其头绪,头绪在哪里?在情趣变化的层次上。
第一层次,对于楼前的清塘没有荷花,感到不满、失落。
第二层次,投入莲子,殷切地期待,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失望。在这一层次中,作者用了比较强烈的形容:“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灰了心”不仅是为了对第二层次作确当概括,而且是为了和第三层次作反衬性的铺垫。
第三层次,“出了奇迹”,发现了“几个圆圆的绿叶”,好像是要与前面的“灰了心”作对比。但对比有两种:一种是强烈的,一种是有细致层次的。季先生的用意很显然,是一下子并不让它太强烈。从这里可以看出季先生行文的风格,那就是层次感很强,在这个层次的最后一句,把分寸感表现得特别明显:“经过了漫漫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这样的写法,就是不想一下子作强烈对比,循序渐进,懂得为强烈的对比蓄势,这是风格老到的表现。
第四个层次,这是真正的大对比。这时所用的语言比较强烈了。首先,是变化的突然性:“一夜之间”。其次,是“叶片扩张的速度惊人的快”。再次,是内心的感动效果“狂喜”。这个“狂喜”正是和前面的“灰心”的对比。从“狂喜”里,我们可以看出,季先生的老到中还有一点,那就是动情,这种动情,就是浪漫。在本文中,不但有“狂喜”,在后面还有“岂不大快人意也哉!”但是,过分浪漫,就可能成为滥情,就不完全像是季先生了。
季先生作为学者,他的散文的特点,他的散文的功力,不完全在动情上,他往往在动情之时,或者在动情之后,来一点智性的冷静的思考。
这就是第五个层次了。在这个层次里,季先生发开了议论:他指出天地间的生命总是有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有了这样的议论,就表现出学者本色了。这种本色概括起来,就是情感与智性的交融。当然,在智性与情感两个方面,季先生的智性比之情感要收敛得多,他的智性议论往往是点到为止,相比起来,他的情感就比较张扬。在他笔下,对于荷叶和荷花的描写,词语用得是很丰富的。特别是对于荷花的形态,带着比较强烈的情感,如:“经艳耀目”、“脾脱一切”、“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来了”。特别是:一片莲瓣堕入水中,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但是,这样的描写与一般抒情散文略有不同,那就是,比较有分寸。总是有些数量上的限定,如“不到十几天的工夫”, “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 “开出十六个花瓣”, “四五百朵”, “六七百朵”, “将近一千”。追求数字的准确,与抒情是矛盾的,但也显示了学者散文与一般一味追求浪漫情调的散文的不同,在描写抒情之时,往往带着说明的意味。学者毕竟是学者,他们的严谨总是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
但是,学者散文,归根到底是其睿智。这种睿智,不仅仅在小细节上,而且在大智慧上。这一点,在文章的最后表现得特别鲜明。从抒情来说,文章写到荷花茂盛地开放,已经完成了情感的对转,可以收笔了。但季先生在此近乎高潮的地方,又来了一笔,提高了文章在情智上的档次。这一笔,就是,强调从夏天还会转人秋冬,那么: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这一笔看似杀风景,但却是从抒情到智性的大跌宕。文章的主题是说生命力的无敌,这里却反过来讲生命的衰败。这就又一次显示了季先生的老到。思想,只有主动树立对立面时才能深化。对生命力的赞美,浪漫乐观,只有敢于面对逆境才能深刻。学者散文正是以这样的智慧超越了一般散文,尤其是小女子散文。当然,季先生在结尾处,并不是为了提出一个悖论,让人困惑。他虽然老到,但他的情怀还是相当浪漫。对前景怀着乐观的期待,可以说是他的特点: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情感就和理智结合起来,真正达到了情理交融。当然,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他并不是散文大家,他的文采赶不上他的情感、他的睿智。他的议论,往往有些生硬。季先生毕竟是学者,文学写作不过是客串而已,这是我们不可苛求于先生的,但是,也不可盲目追随潮流对之一味赞颂。

【小结】
《清塘荷韵》这篇是季羡林先生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相媲美。《荷塘月色》写的是月夜荷塘的景象,力求写出物境的美,写出作者内心淡淡的喜悦与忧愁。而本文写的是莲荷从虚无到繁茂的漫长历程,重在写莲荷顽强的生命力,写作者的欣慰和希望。文章中浸透了作者对人生及人类历史的沉重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习题】
1.给下列词语注音。
徘徊(  ) 淤泥(  ) 旖旎(   ) 接踵(  ) 睥睨(  )
pái huái    yū ní     yǐ nǐ   jiē  zhǒng    bì nì

2.释词。
⑴脍炙人口: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
⑵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3.如何理解“清塘荷韵”的“韵”?
答:生命从生到衰的味道。

4.你能写出一两句有关荷的诗句吗?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 杨万里 《小池》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季羡林《清塘荷韵》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清塘荷韵》pptx课件(24页)
季羡林《清塘荷韵》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清塘荷韵》表格式教案
《清塘荷韵》高效导学案
《清塘荷韵》导学案3
《清塘荷韵》ppt课件(30页)
《清塘荷韵》教案9
《清塘荷韵》学案
《清塘荷韵》作业练习
《清塘荷韵》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2
《清塘荷韵》教案8
《清塘荷韵》教学设计7
《清塘荷韵》说课稿3
《清塘荷韵》说课稿2
《清塘荷韵》flash课件1
《清塘荷韵》mp3音频朗读
《清塘荷韵》ppt课件7
《清塘荷韵》教学反思
《清塘荷韵》读后感(4篇)
《清塘荷韵》课堂实录
《清塘荷韵》导学案
《清塘荷韵》ppt课件6
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
《清塘荷韵》教案6
《清塘荷韵》教案5
《清塘荷韵》教案4
《清塘荷韵》ppt课件5
《清塘荷韵》ppt课件4
《清塘荷韵》说课稿
季羡林《清塘荷韵》原文阅读
《清塘荷韵》ppt课件3
《清塘荷韵》ppt课件2
沪教版《清塘荷韵》教学设计2
《清塘荷韵》同步练习
《清塘荷韵》ppt课件1
《清塘荷韵》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