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三、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上海市松江九峰实验学校 杨智萍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2、初步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的方法
3、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真知灼见,对堂弟的循循教导、切切关爱。
说明:
本文是一封告教堂弟郑墨的家信,也是一片出色的驳论文。作为家信,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写信人的主张和对堂弟的循循教导、切切关爱。作为驳论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论证思路,体会作者破中有立、立中有破。尤要挖掘本文提供的写作的养料,通过迁移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此外,此文为文言文,当然还要推敲文中词义,积累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梳理文章思路,明确作者主张的读书方法;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真知灼见,对堂弟的循循教导、切切关爱。
2、难点:初步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的方法。
说明:
说明:此文观点鲜明,情感真挚,针对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知识,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文章,文言字词宜随文落实。重在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明确作者观点,以及作者阐述观点时采用的方法,并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加以巩固。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圈划、品读、诵读来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
诵读一诗
导入课题 |
1、出示《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2、板书课题、释题 3、请学生介绍郑燮,并了解《板桥家书》。 |
1、学生诵读,体悟诗表达的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2、明确:潍县的官署中寄于堂弟郑墨的第一封家书
3、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
由学生旧知导入,沟通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 |
1、读一读这封家信,这位才华横溢、治学有道德兄长,在家信中对堂弟有何告教?
2、如果你是郑墨,你明白了些什么? |
1、学生朗读课文
2、情感:谆谆教导
切切关爱
内容:读书方法
|
朗读文章让学生渐入情景,初步感知信中所写内容,传达的情感,并为深入理解作准备 |
|
梳理思路
深入理解 |
1、在“第一书”中就谈读书,读书是读书人的基本功。今天,我们这些读书人也来读读板桥如何谈读书?
2、为什么不直接陈述主张,而要采用“驳论”? |
1、师生边读边梳理思路,同时,适时推敲字词(参看课后积累)
明确:
驳:过目成诵
立:苦读深思、深入探究
驳:无所不诵
立:择其精华、反覆诵观
2、“过目成诵”“无所不诵”很多人误以为正确,可见郑燮倾生平治学之经验,告教堂弟正确的读书方法、言之恳切、情之关爱 |
学会筛选信息是读书很重要方法。筛选信息,明确主张。
初二学生初步了解驳论文 |
|
研读探究
迁移训练 |
1、“第一书”不仅对读书有真知灼见,对堂弟循循教导、切切关爱,论证也极出色
2、片断写作:选用两种论证方法,以郑墨的口吻,写一段回信,谈一个读书心得(建议:用现代汉语表达) |
1、研读探究,归纳方法:(1)反问句式
(2)比喻论证
(3)举例论证
(4)正反论证
2、当堂或课后作业 |
关注本文提供的写作的养料,通过迁移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
思路点拨
此文是一封情深意长的家书,也是一篇出色的驳论文。既是书信又是驳论文的文章,学生已学过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八年级下),教师也可先让学生回顾《答司马谏议书》,然后再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此文。这样的教学亦是沟通了学生的旧知与新知,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提高、巩固学生学类似文章的能力。
练习举隅
1、 收集古今中外的关于“读书方法”的名言3—5条或“苦读深思,深入探究”的读书例子3例。
2、 提供《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二书》,让学生自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板桥从读书到做人,随时予以堂弟郑墨循循教导。
资源信息表
|
标 题: |
一十三、《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教学设计) |
|
关键词: |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郑燮 教学设计 |
|
描 述: |
教学目标
1、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2、 初步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的方法
3、 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真知灼见,对堂弟的循循教导、切切关爱。
…… |
|
学 科: |
初中八年级〉语文第二册〉第十三课 |
语 种: |
汉语 |
|
媒体格式: |
.doc |
学习者: |
学生 |
|
资源类型 |
文本类素材 |
教育类型 |
初中教育>八年级 |
|
作 者 |
杨智萍 |
单 位 |
松江九峰实验学校 |
|
地 址 |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镇方塔北路319号 |
|
Email: |
Yzp0999@yahoo.com.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