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语言特点(多媒体课件展示)
本文语言平实自然,没有任何渲染,没有什么表示强烈的抒情字眼。但正是这
些极其平常的日常絮语,却蕴涵着挚爱深情。
(九)文段赏析·知识拓展(多媒体课件展示)
阅读、文段,分析两个文段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格调有什么不同?
季羡林先生在《永久的悔》的结尾这样写到:“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
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荣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容,都比
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朱德同志《回忆我的母亲》结尾这样写到:“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
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是中国千百万
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
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
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
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
(学生朗读、赏析,明确)
两个文段都表现了母子之间难以割舍的深情,体现了人间亲情的伟大。《回忆我
的母亲》表达方式上是单纯的议论和抒情,文字格调显得较高;《永久的悔》表达
方式采用了夹叙夹议和强烈的抒情,文字格调稍抑,蕴涵了作者深深的悔意。
解读方法:
文段可以由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朗诵,甚至背诵,可以从问题入手进行探究,体味文段中所表达的情感。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感悟,在讨论中提高能力。
教学设想:
文章课后练习采用孟郊的《游子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与一千多年前
的诗人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相通之处?这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采用了朱德同志《回忆我的母亲》结尾一段。目的在于
让学生理解人类歌颂母亲的情感永远是相通的。两篇文章的作者,一位是学贯中西的学者,一位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尽管二者的情感相同,但由于其地位、身份、学识的不同,文章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格调也有所不同。
我想,通过这种赏析式的对比,使学生从深层面理解季羡林先生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意。
(十) 语言训练
“孝心”漫谈——实践作业:为母亲洗一次脚
教学设想:
在轻松的教学氛围里,学生自由畅谈日常生活中对长辈“孝心”表现,借以启发学生——珍惜这份珍贵的情感,做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十一)老师寄语(多媒体课件展示)·闫维文歌曲《母亲》回放
亲爱的同学们:
当我们每天吃过早餐告别父母走进学校,聆听老师谆谆教诲的时候,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真正地努力了吗?我们所做的一切对得起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吗?
生活告诉我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唯有以不懈的努力来回报他们,除此之外,我们又能够做什么呢?努力吧,我亲爱的学生们,不要要把深深的悔意带到年长的时候。
教学设想——在老师殷切的寄语、闫维文深情的旋律中,相信学生的情感一定能够与作者、歌者、教者的情感达到和谐的共鸣,教学难点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得突破。
结束语
各位评委老师:
本次课堂教学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朗读、品味、讨论、探究及多媒体教学辅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