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师频道 >>综合教学指导 >>
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精神
作者:朱克芬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4-25


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精神
 
    一直以来,语文教育习惯于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学生的审美评价对象,总试图“通过少数经典范文的反复嚼烂,让学生举一反三,读懂天下所有文章”。教师总是扮演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和终极裁判官的角色,抽象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文山题海中跋涉,致使语文课堂日渐失去活力,语文课变成学生深觉头痛甚至厌学的课程。某位特级教师就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语文教育的这种弊端:我们的语文课正逐渐变成一门纯粹的技术课,语文教育正在变异为一项纯粹的技能培训和手艺磨练课。
    近年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语文教科书也大胆地进行了改革,删除了一些与学生认知水平不相符合的课文,增选了一些能唤起学生美好情感、打动学生心灵的美文。比如新课标下的七年级语文课本就首次选入了光未然的歌词——《黄河颂》。新课程的改革突出地凸显了人文主义精神,注重生活体验,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情唤情,意图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美好情感,从而熏陶学生性情,“润物无声”地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在这里,我试图从挖掘新课程中的人文主义因素入手,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主义精神。
一、增强语言的艺术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美感、愉悦,教师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简明、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
    精辟独到的见解,会令人耳目一新;深刻入木的论断,能使人过耳不忘;美好真挚的语言,能唤起学生的共鸣。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离不开辞藻热情、诚恳和激励。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穿到自己的话语中去,做到“情动于中而言于表”。教师语言的情感因素,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渴望追求,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
    这学期,我接手了一个新班,期初对学生情况还不太了解。为了结合新课程的口语训练,我开展了“课前5分钟演讲”。有一次,轮到一个女生上台演讲,她站出来后一言不发,紧抿着下唇,几十秒钟后,竟然一甩长可及眼的头发,蹬蹬地走回座位上。全班几十双眼睛快速地从她身上移到我身上。我从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下子也不知道该说什么。看看那女生脸上倔强的神态像已跟我做好了作对的准备;再望望学生凝重的神色,像等待一场“战争”的爆发。我告诉自己必须给他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于是,我很快调整好情绪,稳步走上讲台,脸含微笑,字词清晰地说:“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死后给自己树了一块无名碑,把功过留给后人评说。而今天,我们班的这位女同学为我们表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无声的演讲’,老师很佩服她的创新精神,大家为她的大胆创意鼓掌!”说完,我率先鼓起掌,台下随之传来应和的掌声。接着,我话锋一转,问:“不过,同学们,请问你们听懂了她的‘演讲’没有呢?”“没有!”学生们疑惑地望着我,摇摇头,不知道我要做什么。我进一步说:“这就是了,演讲是通过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没有语言的演讲是令人费解的,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希望这位同学认识到这点,在下次演讲中把握机会,吐露自己真实的心声!”话音一落,赢来学生热烈的掌声,而那位女生的脸色也由原来的微露敌意转为不安与愧疚了。第二次演讲,她准备得很充分且表演出色。
    没有严厉的呵责,没有紧张的气氛,我运用含蓄而富于启发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育是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只有掌握丰富鲜活的语言,建立起语言网,取之不尽,常用常新;具备较强驾驭语言的能力,发挥语言的无穷魅力,方可达到沟通学生心灵,获取教育成功的目的。
二、 重视语文教学的文学性。
    文学性,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生对
文学作品的兴趣。挖掘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渗透人文主义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朗读中感受美。
    语文课本上所选的美文,都有很强的可读性。如《春》一课,以优美的文笔、流畅鲜活的语言,呈现给我们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春天。通过配乐朗读,学生脑海便会不断更迭一幅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这些图景都是可感可触可闻的。学生流连其中,很自然地感受到作品中的自然美,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又如《皇帝的新装》,可以分角色朗读,以夸张、讽刺的语调表现皇帝、大臣的虚伪、愚昧。至于诗歌,因其句式整齐、音律和谐、讲求压韵、想象丰富等,更是具有无穷魅力,朗读中能感受音乐的美,想象驰骋,带来无穷的乐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不但能感受“美”,也能感悟“美”,可谓一举两得。
2.  人物性格中辨别美。
    语文课本收录的大多是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那动人的画面、鲜明的
感情、精辟的言辞、个性化的人物等,使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艺术价值。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分析人物性格,体会其内心情感,辨别真正的美。
    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作为文章事件中的线索人物,他的思想感情变化贯穿全文,从厌学逃学怕老师到爱学爱老师爱法语爱祖国,是一种理性认识的深入,是感情的升华,他是一个不太懂事但心地善良的小学生,因此,他是可爱的。而韩麦尔先生,是文中的主人公,深怀爱国情感却承受着国土沦陷的煎熬。文章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爱国者的形象,这形象是高大的、美好的,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学生在分析人物过程中,很自然感受到爱国的美好情感,从而会自觉地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
3.  语言中体会美。
    优秀的作品都是以精妙的语言见长的,语言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要引导学生在语言中体会美。
    老舍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名篇《济南的冬天》,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活脱脱地呈现给我们一个温暖、和煦的冬天。他的语言鲜活,切入角度巧妙,读来令人兴味盎然。例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里使用拟人修辞,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又如《春》一课中写春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拟人和比喻的合用,描写出春天的艳丽色彩,愉悦了读者的视觉,树儿之间的争相开放,表现了一派热闹的图景,让人深切地感到春之美好,春之可恋。
三、重视个性化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个性的东西是共性的东西的存在形式。因此,
就会压制个性,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阻碍了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发现与形成,也就阻碍了学生的一般发展。”现存的班级授课制形式,过分强调共性,而严重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存在,这是极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
语文教育个性化,可理解为注意个体在不同年龄的个性差异与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两个方面。
1.  允许不同声音的同时存在。
    时代的步伐逐渐加快,社会变革日新月异,人们的观念随之不断更新。
许多过去我们认定是正确的东西,在今天的学生眼里出现了偏差,产生了质疑。于是,我们就多多少少地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事情,比如有学生批评朱自清的《背影》一文里,父亲爬过铁道过去买橘子是违法交通规则的行为,是错误的;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有学生公然赞赏两个骗子是高明的心理专家,他们是为了惩罚昏庸无能的皇帝才冒着生命危险去行骗的,等等。
凡此种种,说明当今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的看法是更加贴近当今社会形态的。面对这些与我们过去的认识大为相悖的理论,不要一刀切,一刀砍,生硬地要求他们绝对服从,而应该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教育的对象,以多元的思维去理解、包容学生的见解,给予他们多一点人文关怀,以导为主,使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更加适合现今社会的需要与发展。
2.  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主要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去获得,它是建立在学
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它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也讲求方法技巧,但更关注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在美国的一些小学里,老师会给学生出这样一些问题:“叙述自己的国家”、“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责任该由谁来承担”、“假如你是总统,你会做些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大人们都深感头疼,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更是难于登天了。但是,很明显,教育者的目的不是在于寻找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学生的大量阅读,查找资料来认识体验,获取寻找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里,新设了每单元一次的综合性活动课,其精神实质与美国的上述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七年级语文上册书中,第四单元的“探索月球奥秘”,要求学生借助图书馆、互联网,搜集、整理有关月球的资料,包括“月球奥秘知多少”、“观察月亮运行情况,参观天文台或天文馆”、“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我是月球小专家”“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等几个内容,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与实际情况去自由选择课题。这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问题本身的答案并不那么重要,关键的是学生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实践、获得了与生活零距离接触的切身体验。
    以人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给予学生更丰富的人文主义关怀,挖掘语文课本里的人文主义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期望教育改革能历经风雨见彩虹,教育改革真正迎来百花绽放的春天。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2022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农村初中生读写融合的教学策略初探
自读课文教法探索——从旁批入手
名著阅读不容易,读写画练来助力
如何培养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反思
“农村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体会
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
魏书生的三种教学方法
利用语文课本培养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编写导学案的问题与思考
衡水中学教学要求和上课要求
为啥元稹李绅叫元九李二十二
教师五心是指什么
上好公开课的技巧
给初一新生的第一堂语文课---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2
世界级知名教师的有关教学的建议
浅议如何打造“以学为主“的语文高效课堂
不要拿天赋来吓唬孩子
优秀教师必知的课堂教学经验
线上教学优秀教学案例:心中有学生,线上有精彩
教学指导:一节好课的五个基点
结对帮扶:如何上好一节数学复习课
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模板
2019年全国中小学生竞赛活动清单
预习课文:预习什么——预习的内容
如何提问教学建议
如何考试教学建议
如何上课教学建议
如何备课教学建议
教师要唤醒读书意识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中学语文教育方法探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有一种品质叫坚持
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
资优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群体研究
学会用心,细节决定成败
寻找那奇妙的“切口”
游戏是道“甜点”
收获在弘扬民族精神月
暑假研修日志
课内预习内容(模板)
追求课堂教学之美——“走进课堂”系列活动有感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师生价值取向引领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重点高中课堂教学文化重构研究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