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模拟试卷 >>湖北省 >>
湖北省2007年高三第四次联考试卷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4-11


    湖北2 0 0 7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卷
                   武汉市江夏一中  赵孝云  提供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卷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2006年《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
       第I卷  (选择题  共36分)
一、(1 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露天/露脸    咀嚼/咬文嚼字     奴衍塞责/不塞不流
    B·湖泊/漂泊    曝光/一曝十寒    屡见不鲜/鲜有其匹   
    c:屏障/屏除    地壳/金蝉脱壳    螳臂当车/安步当车
    D·薄弱/单薄2  阿谀/刚直不阿    无色无臭/乳臭未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艳羡    洞悉    画虎类犬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B·忖度    污诟    赴汤蹈火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C·描摩    发轫    摩肩接踵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反恐    缱绻    稳操胜卷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其中所收藏的埃及、希腊、罗马古文物不可胜数,所收藏的名画只有巴黎的罗浮宫可与其分庭抗礼。   
  B.你请我下个月到贵校作学术报告,我刚动过手术,行动不便,你这个不情之请让我很为难。   
C.如果我们抱残守缺,在创作上不能积极创新,我担心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将把童话弃如敝屣。
  D.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善于动脑筋,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新浪网今天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等离子电视和钻石项链、高端手机和名牌服装之间,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女性选择了前者,这说明女性更喜欢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B·剧组全体人员经过一个月的精心策划、埋头苦干,一部情节新奇、演员演技娴熟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终于和广大观众见了面,观众对这部电视剧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C·因为手机携带方便,阅读手机小说又可以不论场所,所以手机小说便在世界许多地方的年轻人中迅速普及开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在手机那窄小的屏幕上阅读小说。
  D.心理学认为,阅读不仅能使人增加知识和修养,而且还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如喜欢阅读科幻小说的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喜欢刺激和冒险。
5.下列对报刊广告词的点评,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中医药》:健康在这里等候,生命在这里延伸!
    ——“等候”运用拟人的修辞格,写出了《家庭中医药》对人们健康的贴心关怀,“延伸”又化抽象的“生命”为形象,写出了《家庭中医药》对人们延年益寿的功效。
    B.《法制文萃报》:好人得好报!   
    ——一语双关,既紧紧扣住了法制类报刊的内容,鼓励人们向善向美,远离罪恶,又宣传了报纸的高质量,劝人订“好”报。   
    C.《现代家庭》:一册在手,一生牵手。
    ——“一册”和“一生”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现代家庭》的质量之高;同时,又强调了《现代家庭》能使家庭和睦,家人一生牵手的功用。
    D.《人间方圆》:品人生苦辣酸甜,悟世间曲直方圆。
    ——巧妙地把报刊的名称嵌入广告语中,构思精巧;对仗工整,既写出了《人间方圆》丰富的内容,又琅琅上口,易于宣传。   
二、(1 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陆游与江西诗派之关系
    学术界长期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陆游早年学诗于曾几,受江西诗风的影响,后来从军南郑,亲历战争生活,因而从江西诗派的形式主义影响中解脱出来,步入现实主义创作轨道。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诗人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和创作实践经验的日趋丰富,诗歌风格发生某些变化是稂正常的。但是,诗风发生变化并不等于完全抛弃了原来的诗学主张。
    江西诗派众多诗人是严守某种统一的诗法规范还是具有各自的创作方法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江西诗派是一个凝固的诗人群体还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群体?我认为,江西诗派自宗主黄庭坚起便倡导求新求变,如果说黄庭坚在元祜(包括之前)的诗歌作品具有瘦硬、奇崛、拗峭等特征的话,在其贬官黔等地及以后的作品,则更注重诗歌的平淡之美。黄庭坚在给他外甥、学生的书信中,不止一次强调应多读古人书,在广泛吸取前人文学遗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这种思想可以说贯穿了江西诗派的整个发展嬗变史。黄庭坚既讲法度,又推崇创新,二者并不矛盾,讲究法度并不等于死守法度,而应灵活运用。江西诗派作者吕本中深谙此理,于是提出“活法”说,进一步阐明了如何运用法度,亦即继承前人艺术规则的问题。“活法”说在南宋初年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巨大,成为诗坛上公认的艺术准则。
    正是由于黄庭坚并不谨守褊狭的门户之见,所以其门人弟子都以求新求变为能事。如徐俯曾答客书云:“涪翁之妙天下,君其问诸水滨;斯道之大域中,我独知之濠上。”(《清波杂志》卷5)对他人赞美他与黄庭坚的渊源颇为不乐,显然意欲自成一家。与徐俯交游甚密的韩驹也曾受知于山谷,晚年或置之江西诗社,却说:“我自学古人。”(周必大《文忠集》卷1 9)正是由于这种追求新变、力求自成一家的倾向使得江西诗派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吕本中提出“活法”说后,“活法”之说,一时盛行于南北宋之交的诗坛上,成为促进江西诗派发展变化的重要诗学思想。除诗歌发展本身的因素外,吕本中、曾几等江西后学都经历过“靖康之变”,社会环境和诗人心态与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中期大不相同,创作方法与作品风格发生变化实属必然。
    此足以证明,将江西诗派视作一个远离生活,仅仅以雕镌文字、追求形式瘦硬拗峭的诗歌流派显然并不符合实际。既然江西诗派本身也处于一个不断嬗变的进程中,曾几又是陆游的授业恩师,则陆游与变化中的江西诗派有某种契合之处便决非无端臆测。
    事实上,陆游终生持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曾几对他的影响绝对不可忽视。陆游晚年为曾几奏议稿作跋,追忆说:“绍兴末,贼亮入塞,时茶山先生居会稽禹迹精舍,某自敕局罢归,略无三日不时见。见必闻忧国之言。先生时年过七十,聚族百口,未尝以为忧,忧国而已。”(《渭南文集》卷3 O)在这篇短小的跋语中,陆游对曾几奏议稿的其他内容只字不提,唯独念念不忘恩师的这份爱国忧民之情,足证曾几此种情怀对陆游的影响之大。
    陆游在诗歌探索方面与江西诗派的契合,还可以从他对晚唐诗的态度窥见一二。《剑南诗稿》卷4 5《追感往事》云:“文章光焰伏不起,甚者自谓宗晚唐。欧曾不生二苏死,我欲痛哭天茫茫!”对当时崇尚晚唐诗歌的风气十分不满。而自黄庭坚以来,江西诗派对晚唐诗歌均评价甚低。凡此种种,都说明作为江西弟子的陆游与江西诗派的诗学祈向有着相当多的一致之处。
                                 (摘自2006年第7期《文史月刊》)
6.从原文看,下列对“江西诗派”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西诗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诗歌流派,它拥有众多的诗人,并且具有各自的创作方法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    
    B.江西诗派在整个发展嬗变史上,始终贯穿着多读古人书,在广泛吸取前人文学遗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的思想。
    C.江西诗派是黄庭坚创立的,徐俯、韩驹、曾几、吕本中等都是江西诗派的门人弟子,尽管徐俯、韩驹都曾“欲自成一家”。
    D.江西诗派自创立时候起,就以吕本中提出的“活法”说作为重要的创作原则,倡导求新求变,力求自成一家。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说明陆游和江西诗派有关系的一项是
    A.江西诗派本身处于一个不断嬗变的进程中。
    B.江西诗派作者曾几对陆游影响巨大。   
    C.社会环境使陆游的创作方法与作品风格发生了变化。
    D.陆游和江西诗派一样,对晚唐诗歌均评价甚低。
8.下列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陆游虽然早年受江西诗风的影响,但后来从江西诗派的形式主义影响中解脱出来,步人了现实主义创作轨道。
    B.徐俯对他人赞美他与黄庭坚的渊源非常不乐,主要原因是他认为黄庭坚虽然是江西诗派的宗主,但诗学有限,不足以做他的老师。   
    C.从江西诗派的发展实际情况来看,江西诗派并不是一个远离生活,仅仅以雕镌文字、追求形式瘦硬拗峭的诗歌流派。
    D.陆游晚年仍然念念不忘其师曾几的爱国忧民之情,这足以说明曾几的这种爱国情怀对陆游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9.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能取得卓越的文学成就,曾几等江西诗派的诗人对他的哺育是主要原因。
    B.生活阅历的增加和创作经验的丰富可以使作家彻底改变原有的创作风格。
    C.虽然同属江西诗派,但黄庭坚、吕本中、曾几等人的创作风格有可能不同。
    D.江西诗派的宗主黄庭坚后期的创作风格完全不同于其前期的创作风格。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送石昌言使北引   
                       苏  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日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者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选自四部丛刊影宋本《嘉祜集》卷十四)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昌言闻吾废学        废:停止   
    B.闻介马数万骑驰过    介:铠甲
    C.尚心掉不自禁        掉:振奋
    D.中国之人不测也      测:观察
11.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体现昌言对我的学业关心鼓励的一组是
  ①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②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③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④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⑤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12.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追忆自己与石昌言既是近邻又是亲戚,且得到昌言的关心和鼓励,两人关系融洽,情感深厚。   
    B.石昌言作为外交使节出使异域,苏洵为他身负外交重任而高兴,并流露出了对他在外交场合建立功勋的敬仰和赞颂。
    C.文章用奉春君出使冒顿的故事,劝喻石昌言木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识破敌国的阴谋,在非常时期采取果断措施,英勇善战,不辱使命。
    D.这是一篇临别赠序,叙述事件形象具体,采用借古喻今和引用名言的写法,表达主旨深刻,文章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3分)   
  (2)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4分)
  (3)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3分)
1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曲江对酒【注】
                     杜  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本诗为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所作。
  (1)首句的“不”字在有的版本中写作“未”字,你认为哪个字更适于抒发情感?为什么?请从情与景的关系加以赏析。(4分)   
  (2)诗的第三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来诗人“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深得后人赞誉。试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看法。(4分)
15.填空。(6分) 
(1)南宋词人姜夔在《            》中有“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之句,描绘了战争洗劫扬州城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2)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苟子·劝学》)
(3)日月忽其不淹兮,                      。(屈原《离骚》)
(4)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司马迁《屈原列传》)
(6)《飞鸟集》的作者是印度著名诗人               
五、(1 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秦淮河上寻桨声
                    文  瑞
    最早对秦淮河的认识,缘于唐代杜牧的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雾霭如烟,酒肆飞歌,人家热闹,商女如花……从此,在我的印象中,秦淮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与诗人是裹挟在一块的。
    当时的我没有能力走近秦淮河,只能是心生些无端的遐想。想什么呢?想秦淮河的风月,历经六朝摞下来是不是可以摞成一摞诗册了?想有谁可以告诉秦淮河究竟是溶了商女的胭脂红多还是溶了商女的相思泪多?想秦淮河人家是谁?是酒家、船家、商家、女人家?是酒家的花雕芬芳,是船家的轻舟载月,是商家的挥金如土,是女人家的袅袅婷婷?想是秦淮河风流还是来到秦淮河的诗人风流?是秦淮河的风流诱发了诗人的风流,还是诗人的风流赋予了秦淮河的风流?到过秦淮河的人说,在秦淮河,诗境与坏境曼妙无比——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   
    我想象的秦淮河,两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软软的吴歌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艳俗的女子也可以是有的,而每个酒家门前肯定也飘逸着一方旌旗或是几盏小灯,供着一盆兰花或茶花,或倚着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如果没有女子倚窗,则要有吴歌从窗里飘逸出来,迷得游船的才子、公子们船舱探头,引颈见美人。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澈见底,甚至可见鱼虾追逐,船从如镜的水面划过,划出一道清波,清波在逶迤的灯光下闪烁着片片粼光;天上有一轮孤月随着船走,船舱里有三两个知己男女,或抚琴或轻歌,或饮酒或品茗,或叙情或抒怀,尽说些风花雪月的事。如果是冬天则要有一炉暖炭煮着黄酒,如果是夏天则要有一把绢丝的扇摇着凉风,如果是春天就遐想“无风自婀娜”的王献之诗中的桃叶姑娘,如果是秋天就戏说来江南贡院考试的才子唐伯虎的风流韵事……
    后来,我读大学时,读到了朱自清、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两位大师因为生活经历和对事物感悟的角度不同,写出来的文章或重于抒情或偏于状景,伯仲难分,均是千秋文章。这时的秦淮河,已然没有了六朝的历史味的古韵,但仍有商女的歌声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地发出”。朱、俞是性情中人,更是道德中人,显然不适应这种缺乏情韵的歌声,他们宁愿在灯下与月交融的秦淮河静静的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于是,秦淮河的风月在我的心中演变成了“汩汩的桨声”。
    200 5年农历大雪的一天,我走近秦淮河。时值寒冬,却人流如织。秦淮河窄窄的,不过百米,两岸灯火如炬,迷离闪烁,旧唐诗流淌的风韵被放大得有些变形,感觉上更似一位珠光宝气的女子。这热烈的场景令我一时竞不能适应。我心想:秦淮河可以有商女人家,但秦淮河不应该是如许艳俗的呀!   
    显然,我要失望了。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说中,只会是如同朱自清一样的结局了——“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21世纪的市场经济,商业运作古文化,秦淮河的商业味浓郁得像粘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加之行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蛊惑得秦淮河的清韵全然无了踪影。或许,秦淮河的唐诗宋词的妙韵’全部回到诗卷中去,回到历史中去了。这日,天寒地冻,我四处寻觅也没有寻觅到曾经载过朱、俞的那种带桨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弃了游船的想法,我预见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到杜牧的诗韵,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
    其实,浮躁的是人心。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她沉淀了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了年年岁岁的时光,而且,还将继续把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直到永远。秦淮河始终是静谧的,她历经千秋岁月,早已看惯了风花雪月、刀光剑影,看惯了朝野更迭、聚合离散,看惯了春风杨柳、冰霜残梅,也早就听惯了商女们的歌舞升平,习惯了商女们的爱恨情仇。秦淮河始终是自然的,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呀,应该返朴的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历史一页页翻过,时光一年一年走过,世事变迁,世事缤纷,灵魂属于自己,本就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
    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我的心蓦地清明起来。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而在这心的静水中,一支灵魂之桨在游弋,发出“汩汩的桨声”……   
                                             (选自2006年第9期《散文选刊》)
16.请概括出作者在不同阶段对秦淮河的不同感受。(4分)
17.文章开头引用了杜牧的诗句,这有何作用?(4分)   
18.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6分)
  (1)第2段中“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解释。(3分)
  (2)文章最后说“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3分)   
1 9.文章题目为“秦淮河上寻桨声”,从全文来看,“桨声”指代什么?结合全文,你认为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4分)
六、(12分)   
20.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将答案写在文段下面对应的序号后。(4分)
    有人也许奋斗了一辈子,贡献了毕生精力,①所得到的只是一连串的失败。这不必奇    怪,②有许多发明创造并非一两代人所能完成。然而③没有他们的失败,后人或许就会走许多弯路,他们是后人通向成功道路上的铺路石。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失败之中④孕育着成功。
  21·优秀电视节目的开篇,往往有一些精美的导语。如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导语就是“共享阳光,分担风雨”,下面是湖南卫视以挖掘、讲述新闻背景故事为主题的专题节目《背后的故事》的一则导语:
    情感的穿越,心灵的震撼,那些新闻背后,那些人生背后,那些爱情背后,那些生死背后,有无言的大震撼,有拈花的感动,有自孤峰顶上坐起观灯的大境界,有泪水欢颜、宣泄淋漓的大俗世界。   
    请你仿照示例为《背后的故事》栏目再设计一则导语,要求切合栏目特点,语言富有韵
  律、韵味,且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不超过80个字。(4分)   
22·某校正在进行“网上交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请你作为反方辩手参加辩论,要求针对正方的观点展开反驳,感情充沛,有感染力,50字左右。(4分)   
    正方:网上交友利大于弊。网上交友具有便捷性。网上交友打破了空间、时间的种种障碍,山河湖泊、白天黑夜、天灾人祸,都无法阻隔,网上交流起来就如同面对面一样,迅定。
七、(60分)
2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最高处   
    当你欢喜你的过去,着重你的现在,乐观你的未来时,你就站在了最高处;
    当你明白他人能带给你欢乐,但真正的幸福源于助人之乐时,你就站在了最高处;
    当你与对手成为朋友,获得至亲的爱与尊重时,你就站在了最高处;
    当你明了成功不会造就你,失败不会击垮你时,你就站在了最高处;
    当你知道不为正义挺身而出,就意味着将沦为罪恶的牺牲品时,你就站在了最高处;
    当你真正懂得失败只是暂时的,而不是整个人生;昨天在昨夜结束,而明天是崭新的开始时,你就站在了最高处。   
      请以“人生的最高处”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不要写成诗歌。
 
 
 
 
参考答案
1。D(A组:露天,读“lù”;露脸,读“1òu”。咀嚼,读“jué”;咬文嚼字,读“jiáo”。B组:湖泊,读“pō”;漂泊,读“bó”。曝光,读“bào”;一曝十寒,读“pù”。屡见不鲜,读“xiān”,鲜有其匹,读“xiān”。c组:屏障,读“píng”;屏除,读“bǐng”;螳臂当车,读“dāng”;安步当车,读“dàng”) 
2.A(B诟一垢,C第一个摩一摹,D卷一券)  
3.C(“弃如敝屣”意思是像扔掉破鞋子一样把它抛弃,比喻毫木可惜。A项“分庭抗礼”比喻彼此以平等或对等的关系相处。B项“不情之请”是指不合情理的请求,常用做对人有所请托的客套话。这里用在对方身上不对。D项“师心自用”是只凭主观,自以为是,是贬义词)
4.C(A“前者”指代不明确;B结构混乱,应调整为“经过剧组全体人员一个月的精心策划、埋头苦干”;D“增加”和“修养”搭配不当)  
5.C(“一生牵手”强调的是读者和报纸“一生牵手”)   
6.D(“自创立时候起”错,从文中可知,“活法”说在南宋初提出,江西诗派创立于北宋)   
7.C(答非所问)   
8.B(主要原因是“欲自成一家”)
9.C(A“主要原因”程度过重;B“彻底”错,原文是说“发生某些变化是很正常的”;D“完全”错,原文是说“更注重”)   
1 O.C(掉:振动、战栗)   
11.D   
1 2.C(“在非常时期采取果断措施,英勇善战,不辱使命”不对。石昌言是外交使节,不是军事将领)
1 3.1。昌言听说我停止了学业,虽然不说,但细究他的心思应是感到遗憾的。
2 。我读书很晚,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文章,但心中十分自卑;等听到昌言的话,才感到非常高兴。
    3.男子汉一生不当大将,能担当使臣,在唇枪舌剑之中击败敌人,也就足够了。
    参考译文:   
昌言参加科举考试时,我才几岁,还没有开始读书。回想起在先父身边与一群孩子玩耍时,昌言从一旁取来枣子和栗子给我吃的情景。我们两家挨得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十分亲密。昌言参加进士考试,日渐有了名声。我后来逐渐长大,也渐渐知道了读书,学习断旬、对仗、声律,但还没有学成就停止了。昌言听说我停止了学业,虽然不说,但细究他的心思应是感到遗憾的。后来的十几年,昌言考中进士获得第四名,在四方作官,彼此间没有了联系。我日渐长大成熟,就感到后悔,面对挫折重新学习。又过了几年,我到京都游学,在长安见到昌言,我们互相安慰,感到了人生的欢娱;我拿出自己写的文章十几篇,昌言看了十分高兴,说很好。天写文章,但心中十分自卑;等听到昌言的话,才感到非常高兴。我读书很晚,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文章,但心中十分自卑;等听到昌言的话,才感到非常高兴。
现在又过了十几年,我又来京师,而昌言已经当上了两制官,并替天子访问那万里之外强悍不屈的胡虏朝庭,树起了大旗,有几百车骑随从,送行的车子多达千辆,走出京都城门,意气勃发。我心里想,小时候在先父身旁看到昌言时,怎么会知道他能达到这样荣耀的程度?富贵不足为奇,对于昌言我独有一些感慨。男子汉一生不当大将,能担当使臣,在唇枪舌剑之中击败敌人,也就足够了。   
    从前彭任随从富公出使回来,对我说:“出了国境后,住宿在路边的驿站,听到数万披着铠甲的战马沿路驰过,剑槊相互碰撞,一整夜都不停止,随从惊恐失色,天亮之后,看到道路上的马蹄印,还禁不住胆战心惊。”凡是胡虏用来向中原炫耀的,大多是这一类;中原人看不明白,所以有人竟会因此而受到震骇而说不出话,被夷狄讥笑。唉!为什么会如此不用脑筋啊!从前奉春君出使冒顿,壮士和大马都隐藏起来,所以有了平城大捷。今天的匈奴,我知道他们是没有什么能力的。孟子说:“游说大人物,那就要轻视他。”更何况是面对夷狄呢!请允许我把这句话作为赠序送给你。
14.(1)“不”字更恰当。“坐不归”表明诗人在江头已多时;“坐未归”只反映了客观物象,是死景;“坐不归”突出了诗人的主观意愿,因心中有感不想回去,是活景,而且为下文述怀作了铺垫。
  (2)改得巧妙、准确。“一切景语皆情语”,原诗以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春光烂漫、春意盎然之景,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报国无门、懒散无聊的心绪相悖。改后的诗句以白描手法极写花落轻盈无声之态,与全诗述怀抒愁之旨相统一,情景吻合,意境和谐。
15.(1)扬州慢(2)金就砺则利(3)春与秋其代序(4)暮霭沉沉楚天阔(5)举类迩而见义远(6)泰戈尔
16.少年时期的感受:秦淮河热闹喧嚣,风流曼妙;读大学时的感受:秦淮河古韵消散,寂静无声;2005年的一天:秦淮河商业味浓郁,艳俗无比。   
17.引出文章要描写的对象——秦淮河;说明秦淮河自古以来就是个热闹繁华之所;增添文章诗意。
18.(1)自古及今,涉及秦淮河的诗歌很多,人们可以从诗歌中了解秦淮河;秦淮河就如同诗歌一样曼妙无比。(2)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静谧的、自然的。   
19.“桨声”指代远离奢侈与繁华、远离浮躁与金钱的人生理想。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生理想的肯定和追求,对现实生活中浮躁、一味追求金钱的人生态度的否定和抨击。    .
20.①然而(但是)②因为③如果④也   
21.我们目击的真实,往往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凌;冰山下面的巨大事实,更排山倒海穿透视听。我们直面的人生舞台,也许只是化蝶幻影;层层垂帘般幕后的故事,更震撼世道人心。
22.示例:网上交友弊大于利。对方所讲的便捷性极易导致网上交友的盲目性。彼此根本不了解的人,网上聊几次就能成为朋友吗?“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间的“一见钟情”尚不可靠,网上交友“未见便钟情”,可能吗?网上迅速搞定的朋友绝非患难与共的真朋友。   
23.参照2006年湖北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08—2009学年度新高三起点调研测试题
2008年湖北省黄冈市罗田一中高三年级十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2008年湖北高考语文“临门一脚”试卷
湖北省黄石市2008年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湖北省孝昌一中补习学校高考前冲刺模块训练(4份)
湖北楚星教研所高三2008年5月联考语文试题(全国)
华中师大一附中2008届高中毕业生五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0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武汉市2008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语文试题
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高考模拟试卷(2份)
2008年4月湖北省黄冈、襄樊、孝感、宜昌、荆州五市高三统一调研测试
全国大联考200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湖北专用)
湖北省宜昌市200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湖北省补习学校第三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卷
2006—2007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测试
湖北省武汉市2008届高中毕业生语文二月调研测试
湖北省荆州市200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湖北省武汉市2007届高中毕业生五月高考模拟考试
200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湖北卷专用)
黄冈、荆州、宜昌2007年4月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试
黄冈市2007届重点中学领航高考语文冲刺试卷
武汉市2007年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语文考试
湖北省八市2007年高三年级三月调考语文试卷
湖北省襄樊市2006-2007学年度高三语文调研测试卷
2006—2007学年湖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
湖北省宜昌市2006—2007学年度高三12月检测试题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0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武汉市2005-2006学年高三年级调研测试题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