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文言文知识训练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3-23 |
高 中 语 文 第 二 册 文 言 知 识 训 练
洛阳轴一中 鲁建波
过秦论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 (1) 合从缔交
(2) 倔起于阡陌之中
(3) 赢粮而景从
二.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1) (1) 流血漂橹
(2)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3) 以为桂林、象郡
(4) 赢粮而景从
(5) 山东豪俊遂并起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词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天下云集响应
3.赢粮而景从
4.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5.南取汉中
6.尊贤而重士
7.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8.外连横而斗诸侯
9.吞二周而亡诸侯
10.却匈奴七百余里
11.序八州而朝同列
12.会盟而谋弱秦
13.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5.追亡逐北
四.试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 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 为天下笑者
4.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5.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6. 威振四海
7.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8. 身死人手
9. 委命下吏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2.蒙故业,因遗策
3.振长策,而御宇内
4.秦人开关延敌
5.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6.斩木为兵
7.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六.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
1.以a.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b.尝以十倍之地
c.以为桂林、象郡
d.然以区区之地
2.于
a. 于是废先王之道 b.余威振于殊俗
c.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中山之君也
3. 而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 吞二周而亡诸侯
c.序八州而朝同列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七.翻译下列文段。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八、拓展阅读,翻译下面句子。
1、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
2、夫物不产于秦,可 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鸿门宴
一: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4:项伯杀人,臣活之。
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6:籍吏民,封府库。
7:沛工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8:范增数目项王。
9: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10:秦王有虎狼之心。
11:与…四人持剑徒步走。
12:道芷阳间行。二:特殊句式: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为之奈何?
5:君安与有故。
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7:不然,籍何以至此?
8:客何为者?
9: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0:何辞为?
11:大王来何操?
12:沛公安在?
三:实词用法:
1:未得与项羽相见。
2:旦日飨士卒。
3:素善留侯张良。
4:张良是时从沛公
5:不如因善遇之。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四:通假字:
1:拒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蚤自来见项王。
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郗。
五:古今异义:
1:约为婚姻。
2: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3:沛公居山东时。
4: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六:偏义复词:
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孰与君少长。
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七:虚词用法:
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吾得兄事之。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5: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6: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7:项王按剑而跽。
8: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9:劳苦而功高如此。
10: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11:拔剑撞而破之。
八:省略句:
1:将军战河北。
2:孰与君少长。
3:毋从俱死也。
九:翻译句子: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盗出入与非常也。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3: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兰亭集序
一. 一词多义
修: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1. 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
2. 词类活用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所以游目骋怀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 特殊句式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引以为流觞曲水
4. 翻译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归去来兮辞
一 通假
曷不委心任去留 ( )
二 古今异义词
悦亲戚之情话 ( )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
三 词类活用
园日涉以成趣 ( )时矫首以遐观 ( )
乐琴书以消忧 ( )
或棹孤舟 ( )
乐琴书以消忧( )悦亲戚之情话 ( )
善万物之得时 ( )
眄庭柯以怡颜 ( )
四 一词多义
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
悦亲戚之情话 ( )
悟以往之不谏 ( )
五 特殊句式
既自以心为形役
师说
一.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今之众人。
3:小学而大遗。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二.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不拘于时。
三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
2:吾师道也。
3:而耻学于师。
4:则耻师焉。
5:不耻相师。
6:孔子师郯子。
7:是故圣益圣,愚利益愚。
8:小学而大遗。
四.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五.实词用法: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也。
2:作《师说》以贻之。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吾师道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六.虚词用法: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3:师不必贤于弟子。
而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
5:人非生而知之者。
惑而不从师。
犹且从师而问焉。
择师而教之。
小学而大遗。
七.翻译句子: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八.文学常识:
六艺:___________________。
经传:____________________。
22 阿 房 宫 赋
一、词类活用
1. 六王毕,四海一
2. 骊山北构而西折, 直走咸阳
3.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4. 长桥卧波,未 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5.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6.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7.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8.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9.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10. 秦人 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11.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2.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二、文言句式
1. 1.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2.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3.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4.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5. 雷霆乍惊, 宫车过也
6.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7.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8. 钉头磷磷,多于 在庾之粟粒
9.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10.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11. 管弦呕哑,多 于市人之言语
12. 戍卒叫,函谷举。
13.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14.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三、实、虚词:
(一)实词
1. 1. 骊山北构而西折, 直走咸阳
2.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3.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4.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5. 秦复爱六国之人,
6.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7. 使六国各爱 其人,则足以拒秦
8.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9.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10.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二)虚词
1. 1. 骊山北构而西折, 直走咸阳
2.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3.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4. 明星荧荧,开 妆镜也
5.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6.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7. 燕、赵之收藏,
8.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9. 秦人 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10.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11.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12.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 如泥沙
13. 管弦呕哑,多 于市人之言语
14.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15. 灭六国者,六国也
16. 使六国各爱 其人,则足以拒秦
17.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四、古今同形异义词
1. 各抱地 势,钩心斗角
2.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4.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五.翻译:
1.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译:_____________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谏太宗十思书
一.通假字: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2,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二.古今异义词:
3,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4,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5,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6,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三.词类活用:
7,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9,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10,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11,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四.文言句式:
1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1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五.成语名句:
14,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聚安思危,戒奢以俭,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15,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16,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17,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8,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六.虚词积累
19. 盛夏之时,当风而立
人君当神器之重
各当时而立法
当高罪死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安步以当车
岂非用赏罪当邪
20 虽董之以严刑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则思知止以安人
21 垂拱而治。
则思谦冲而自牧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七.请翻译: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
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殖。选自《晋书》
24种树郭橐驼传
一.词类活用
1) 病偻
2) 故乡人号之“驼”
3) 名我固当
4) 早实以蕃
5) 其筑欲密
6) 而卒以祸
7) 驼业种树
8)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9) 非有能硕茂之也
10)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11)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12) 遂而鸡豚
13)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14) 旦视而暮抚
15)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二.通假字
1) 既然已,勿动勿虑
2) 字而幼孩
三. 古今异义
1) 故乡人号之“驼”
2) 不抑耗其实而已
3)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4)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5)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6) 既然已
四.特殊句式
1) 故不我若也
2) 吾又何能为哉
3)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五. 重点实词
1) 早实以蕃
2) 其本欲舒
3)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4)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5) 字而幼孩
6) 故病且怠
六.重点虚词
1) 然 隆然伏行
他植者则不然
然吾居乡
2) 以 早实以蕃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3) 或 或移徙
4) 虽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5) 若 若不过焉则不及
6) 苟 苟有能反是者
7) 因 因舍其名
二. 翻译句子
1)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3)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过秦论
一通假字1.从通纵,zòng
2.倔通崛,jué兴 3.景通影,yǐng,影子
二.古今异义
1.橹:盾牌 。今指划船工具
2.河:黄河。今指一般河流)
3.以为:即“以之为”,把…作为。“以”后省略 宾语
“之” 即“百越之地”。今常用义为:认为
4.赢:担负,背负。今常用义为:胜或获得
5.山东:殽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席:象席子一样;
包:像包裹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2.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云:像云那样;
响:像回声那样
3.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景:像影子那样
4.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内:对内;
外:对外
5.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南:向南
6.形容词作动词。重:敬重、看重
7.形容词作动词。小:变小;弱:变弱
8.动词的使动用法。斗:使……相斗
9.使动用法。亡:使……亡,灭亡
10.使动用法。却:使……退却
11.使动用法。朝:使……朝拜
1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弱:使……变弱,削弱
1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愚:使……愚昧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1、2被动句:3介词结构后置4、5
省略句6、7、8、9
五。解释加点的实词
1.爱:吝惜,舍不得。 致:招引,引来。
2. 蒙:继承。 因:沿袭
3.振:摇动 御:控制
4.迎:迎接,迎战。
5.兵:兵器
6.兵:军队
六.解释加点的虚词
以:a.连词,表结果关系,来。 b.介词,用
c.介词,把,以…为 d. 凭借
于:a.介词,在 b.介词,到
c.介词,比
而:a.表修饰,地 b.表并列 ,又
c.表并列 并且 d. 表承接,就
七.翻译
1.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
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
的跟着他。
2.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八、拓展阅读
1、我听说:‘争夺名在朝廷上,争夺利在市场上。’如今(这)三川、周王室,是天下的市场和朝廷啊,而国王您不去争,只顾着在戎狄(野蛮人)那争夺,离称王的大业太遥远啊。”
2、现在驱逐(来自别国而为秦国效力的)官员,来帮助秦国,减少人口来增强仇敌的力量,在内部使自己变得虚弱,而在外部同诸侯国结下仇怨,要希望国家不出现危机,那是不可能的。
鸿门宴
一:词类活用:
1: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王:名词活用作动词。
3:夜:名词活用作状语。
4:活:形词的使动用法。
5:兄:名词活用作状语。
6:籍:名词活用作动词。
7:从:动词的使动用法。
8:目:名词活用作动词。
9:翼:名词活用作状语。
10:虎狼:名词活用作状语。
11:步:名词活用作状语。
12:道:名词活用作动词。间:名词活用作状语。
二:特殊句式:
1:介宾短语后置。
2:判断句。
3:介宾短语后置。
4:疑问句
5:疑问句
6:宾语前置。
7:宾语前置
8:判断句。
9:宾语前置
10:宾语前置三:实词用法1:得:能够。
2:旦日:天明。飨:犒劳。
3:素:向来。善:友善,交好。
4:是:这。
5:因:趁机。遇:对待。
6:若属:你们这些人。
四:通假字:
1:“距”通“拒”,“内”通“纳”。
2:“要”通“邀”。
3:“倍”通“背”。
4:“蚤”通“早”。
5:“郗”通“隙”。
五:古今异义:
1:婚姻: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
2:于是:古义: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连接分句,表示承接关系。
3:山东:古义:崤山以东的地区。 今义:中国的一个省。
4:细说:古义:谗言。 今义:详细的说。
5:河北:古义:黄河以北。 今义:中国的一个省,
六:偏义复词1:出入,偏在入。 2:少长,偏在长 3:远近,偏在远七:虚词用法:
1:之: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之:代词,他。
3:之: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而: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5:因:就。
6:因:趁机。
7: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
8: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
9:而: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10:而: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11:而: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
八:省略句1:省略介词。 2:省略主语。 3:省略主语九:翻译句子:
1: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2: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3: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
4: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谦让。
兰亭集序
1、一词多义
修:(1)高(2)长(3)修建(4)整治、置办
期:(1)必定(2)周(年)(3)约定
致:(1)情趣(2)达到(3)招致
临:(1)面对(2)将要
次:(1)处所、地方,这里指水边(2)下一等
(3)按次序(4)行军途中的驻地
2、通假字
趣,通“取”。舍,舍弃。
3、词类活用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才
少长,形容词用作名词,年龄大的和年龄小的
游,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纵展,使…奔驰
—,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
4、特殊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句(2)省略句,省略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可补充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5、译文
(1)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
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
(2)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
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3)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的交谈;有的人就
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4) 本来知道把死生视为一体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虚妄的。
归去来兮辞
一.曷通何
二.1.亲戚:古义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2.有事:古指农事
三.1、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2、时:有时,名词作状语
3、琴:弹琴。书:读书。名词作动词。
4、棹:划。名词作动词。
5、乐:以……为乐,意动用法。
6、悦:以……为愉悦。意动用法。
7、善:以……为善。意动用法。
8、怡:使……愉快。使动用法。
四、1、作动词,去,往。
2、作助词,的
3、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五、1、被动句师说
古今异义: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众人:古义:一般的人。 今义:很多人。
小学:古义:小的方面的学习。 今义: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不必: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特殊句式:1:判断句 2:宾语前置句。 3:被动句。
词类活用:
1:师: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2:师:学习,名词活用作动词。
3:耻: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耻:以…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耻: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6:师: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7:圣:圣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8:小:小的方面,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通假字:
1:“受”通“授” 2:不”通“否
实词用法
1:惑:疑惑. 糊涂。
2:贻:赠送。
3:师:老师。 向老师学习。 学习。乐师指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
4:传:流传。 指解释经书的著作。
5:道:从师的风尚 道理,这里主要指儒家的思想。
虚词用法:
1:也:表示停顿的助词.作为判断句的标志。
2:则:却,表示转折的连词。 就。
3:于:比。 向,表示动作指向的对象。 从。
4:所以:所用来的。 表原因的。
5:而:就,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
如果,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
然后,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
来。
却,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翻译句子:
1:我学习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2: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
就近乎谄媚了。
默写句子:略
文学常识:
1: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书。
2:经传:经指经书。传指解释经书的著作。
阿房宫赋
一、词类活用
1. 名作动,统一
2. 名作状,向北,向西
3. 名作动,成了烧焦了的土
4. 都可以理解成名作动
5. 名作状;另一解,名作动。
6. “朝”“夜”是名作状,在早上,在夜晚;“歌”“弦”名作动,唱歌,弹奏
7. 名作动,以……为……(把……看作……);另一解,名作状,拿…… 把……
8. 为动用法,为……哀伤
9. 使动词,使……灭族,灭族
10. 同8句用法
11. 意动用法,以……为鉴
12. 名作状,象人腰一样,象鸟嘴撅起一样
二、文言句式
1-5、7、13句判断句;6、8、9、10、11、14句是介宾后置;12是被动句
三、实、虚词:
(一)实词
1.趋向,通往
2矗立着
3远远的
4极,极尽
5爱护
6看待
7爱护
8喜爱,喜欢
9传递
10兼有“巡幸”和“宠幸”的意
(二)虚词
1. 1. 表承接,连词
2. 形容词词尾,助词,…的样子
3. 转折连词,然而
4. 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
1. 5. 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6. 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
7. 结构助词,“的”
8. 代词,它的(指六国的)
9. “而”,转折连词,然而;“之”代指秦
10. “之”结构助词,的;“也”,表判断的助词
11. 代词,他的(指自己的)
12. 代词,指前文所提到的财宝珍器
13. 介词,表比较,比
14. 结构助词,的
15. 用在句中,表提顿,和“也”连用,共同表判断
16. 介词,用
17. 代词,指“鼎玉金珠”等
四、古今同形异义词
1. 古:指宫室建筑的精巧;今: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2. 古:可惜; 今:处境、遭遇让人同情。
3. 古:搜集、保存之意; 今:筹划、计划或组织。
4. 古:天气(雨雪阴晴) 今: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五、默写、翻译(一)默写(略)
(二)翻译:
1. 每一寸肌肤,每一种肌容,都极尽娇美。
2. 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丢弃满地。
3. 秦始皇的狠毒心肠,更加顽固。
4. 为什么搜刮别人到了一丝一毫,(而)挥霍起来象用泥沙(一样不加珍惜)?
5. 台上传来温柔的歌声,像春光一样暖融融。
谏太宗十思书
1,振 通 震
2,无 通 毋
3,根本
4,纵情
5,虚心
6,以为
7,下,名词用作动词,居……之下
8,固,使动用法,使……稳固
9,虚 使动用法,使……虚
10,乐,意动用法……为乐
11,判断句
12,状语后置
13,居安思危
14,慎终若始
15,谦冲以自牧
16,载舟覆舟
17,垂拱而治
18.a对着,面对,动词
b掌握,主持,动词
c适应,相当,动词
d判罪,动词
e应当,动词
f当作,动词
g适合,得当,形容词
19, 因为 连词
把,介词
用来,目的
20, 表修饰
表目的
表转折
表假设
21, 选拔有才能的人来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来听从它,那么有智
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
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一
起发挥作用,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天下就能治理好。
22, 陶侃曾经出外巡视,看见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尚未成熟的稻穗,
陶侃问他:“你拿这把稻穗干什么?”这个人说:“走在路上我看
见了稻穗,随便抽取它一把罢了。” 陶侃听了大怒道:“你又不种
田,却玩弄并损坏别人辛辛苦苦种起来的稻穗!”便叫人把他抓起
来,用鞭子狠狠地责罚他。因此,他管辖的县治老百姓对农田种植更加勤劳,粮食年年丰收,家家殷实,人人富足
种树郭橐驼传
一. 名词活用作动词:1病2号3名4实5筑6祸
意动用法:7业
使动用法:8致9硕茂10早 蕃11烦12遂13蕃
名词作状语:14旦 暮15日
二.1.“已”通“矣” 2.“而”通“尔”
三.1故乡 2其实 3其实 4小人 5以为 6既然
四.1否定句宾语前置 2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五.1蕃:多 2本:根 3本:树干
4害:妨害 5字:养育 6病:穷困
六.1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这样 \\ 但
2表并列 \\连词 来 \\把 \\凭借
3即或 4虽然 5如果 6假使 7连词 表承接
七.1、橐驼并不是能使树木长寿而且茂盛啊,(而是)能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以使它的本性发展而已。
2、所以我不妨害它长而已,(并)不是有能使它硕大茂盛的(本领)啊。
3、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检验它的生死,摇晃树干来看它(栽得)
是疏松还是密实。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