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沪教版《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3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3-20


八、为了忘却的记念
上海徐汇中学  刘侠
 
教学目标
    1、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
    2、学习课文勾连有序的行文结构和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感受左联五烈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执著精神,理解鲁迅的悲愤之情,以及为理想坚韧斗争的精神。
说明:
    本文是鲁迅先生写于1933年2月的一篇文章。它是为纪念左联的五位革命青年遇难两周年而写。写作目的有对烈士为理想而献身的赞颂,有对反动派残暴罪行的控诉和揭露,更有自己韧性斗争的革命观点的抒发。教学本文,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传输,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形式化。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沉入文本,将情感融于其中,感受白莽与柔石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为理想而献身的那份执著于坚定,感受鲁迅对他们的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解读白莽、柔石的性格特征,感受左联五烈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执著精神,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难点:理解鲁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认同作者主张坚韧斗争的理想追逐方式。
    说明:
    本文篇幅较长,学习时需从整体入手,由浅及深,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白莽和柔石,唯有“走近”,才能理解,唯有理解,才能感动。
由于当时文网森严,鲁迅先生在文章中不得不采用隐晦曲折的笔法和借用典故,因而文章的某些地方较深奥难懂。这便成了理解文章的难点。教学中要重视帮助学生排除难点,宜设计些激发学生兴趣、拨动学生心弦的问题,让学生读读议议,引起学生思考,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不断调节教学过程,以祈在师生合作中释疑解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预习作业
 
1、借助字典和注释,积累生词,理解典故;
2、精读课文,用简短语言概括课文五部分的大意。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如果全部阅读放在课内是不现实的,故而,要求学生课前对课文已经要有相当的熟悉程度。
解题
1、朗读课文题目时应该怎样停顿?是“为了/忘却的纪念”还是“为了忘却的/纪念”?为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忘却”?“忘却”什么?“忘却”的手段是什么?“忘却”的目的是什么?请精读第一段,找出答案。
3、如何理解“忘却”与“记念”的关系?
1、应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因为这是一篇纪念烈士的文章,“为了忘却”是纪念的目的。
2、忘却的原因是:“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忘却的内容是“悲哀”;忘却的手段是“写一点文字”;忘却的目的是“给自己轻松一下”。
3、“忘却”即“摆脱”、“搁置”,“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烈士的往事历历在目,烈士的鲜血如在眼前。
“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去战斗。
只有将悲哀摆脱,才能化悲痛为力量,前仆后继,奋然前行。
本文的题目用了两个逻辑上相对的概念,因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而这恰恰又是理解整篇文章写作意图的一把重要的钥匙,教师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与讨论中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直接抛出答案,以真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根据预习,概括出五部分的大意。
 
 
 
 
 
 
 
 
 
2、文章第三部分只有两段很短的文字却独立成段,是否与全文不协调?是否应该删除或并入其他部分?
第一部分,点明题意,记叙和白莽的交往。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兼写冯铿)。
第三部分,交代白莽和柔石的同时被捕。
第四部分,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第五部分,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2、这一段是全文的过渡段。如果缺少这一节或并入其他部分,就会产生缺陷。
本文由许多零碎事情或片断组成,但内在联系却十分紧密。让学生在自己梳理课文思路的过程中清晰地把握文章脉络,体会鲁迅高超而娴熟的文章勾连技巧。
 
解读白莽的形象
阅读文中有关白莽的文字,思考:作者与白莽有过几次交往?从中可以看出白莽是个怎样的人?(讨论)
作者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一次会面是白莽送书,外貌描写“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
第二次会面是白莽送译稿。“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一笔带过。
主要笔墨用在两次见面之间的看稿与通讯的记叙中。白莽明知应译为“国民诗人”,但偏译为“民众诗人”,因为他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因而连“国民”两字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所喜爱的诗人,这当然未免有些意气用事。所以鲁迅回信,“告诉他不应该由自己的爱憎将原文改变(从翻译的角度看),但是,由此可看出鲁迅对白莽的鲜明爱憎还是很理解的,也从此处流露出鲁迅对青年爱护的深情。
第一次会面后白莽给鲁迅写信说“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说明他是个极敏感而又率直的人,他先是直言谈论鲁迅,经过回信解释便不存芥蒂,乐意接受赠书,再译彼得斐的诗,亲送译诗给鲁迅。
第三次会面是白莽出狱,“大热天”白莽穿着“一件厚棉袍”,见面后“彼此不禁失笑”。这一场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将革命者的困顿、执着与乐观跃然纸上。
另有一次写到白莽是在其遇害后,作者翻查白莽留下的《彼得斐诗集》,看到了一首译诗,“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写出了白莽的革命理想。
白莽是本文两个重要的人物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章所描述的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兼顾分析作者在表现人物时所使用的描写、记叙、抒情、议论的手法,让学生对这些表达方式的使用效果产生感性认识。
解读柔石的形象
1、精读课文第二部分,作者写柔石的最突出的性格是什么?
2、如何理解这里的“硬气”而“颇有点迂”?
 
 
 
3、方孝孺的典故用意何在?
 
 
 
 
 
 
 
 
 
 
 
 
 
4、鲁迅用那些事实来表现柔石的“硬气”而“迂”的性格?
 
 
 
 
 
 
 
 
 
 
 
 
5、阅读柔石狱中信件,从中可以看出柔石的什么性格?
1、“硬气”而“颇有点迂”
2、“硬气”指坚定、正直、耿介不阿,“迂”本义含有“拘泥、守旧、不适应形势、不切合实际”,这里则突出柔石率直而不通世情、拘泥而不会变通的性格特点。这固然体现了他的纯洁、善良、淳朴、正直,也反映了他幼稚、简单,书呆子气的一面。
3、明朝方孝孺效命于明惠帝朱允汶,后惠帝的叔父燕五朱棣为夺帝位,带兵攻陷南京,惠帝自焚(一说下落不明),方孝孺入狱,因不肯替朱棣起草诏书被杀,祸及870余人。方孝孺为姓朱的争位而丢掉性命,连累亲友宗族,实在很“迂”。但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和赞颂,正是在这点上,鲁迅用来与柔石的精神作比。同时这一典故还以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青年的罪行。
4、(1)为介绍东北欧文学和外国版画而设立朝花社,担任了“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事情不如意,也总“相信人们是好的”,不相信会有骗人、卖友、吮血的事任事硬气,味于某些世事。(2)朝花社倒闭,“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只是自己“拼命的译书,准备还债款”对债务硬气,而味于某些世事,不会追索书款。(3)他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连行走时,自己“离”一路,与鲁迅同行时,使鲁迅“愁”一路。足以见其对长者和女性同乡、朋友的忠实态度。
5、信中“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周先生地址,但我那里知道”,周先生周树人,指鲁迅,鲁迅的地址,他当然是熟知的,但他始终保守秘密,未予透露,又通过写信的机会转告鲁迅,要他当心,所以鲁迅读了后说他“仍在记念我,象在马路上行走时候一般”。在马路上行走,柔石怕鲁迅“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此时此刻,却是在担心鲁迅不要遭反动当局的暗害。寥寥数语,对战友的关心热爱之情,感人至深。“看得官场还太高”,这依然可看出他的单纯和迂。
柔石是左联五烈士中与作者关系最密的青年,在本文中作者对其倾注了最浓烈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品味相关细节,激发学生对这样一位“中国很好的青年”的喜爱和崇敬。
破解难点,体会作者深沉而热烈的情感
1、作者在第二段中写到五烈士遇害以后上海报章的态度,有几种态度?分别是什么人的态度?
 
 
 
 
 
 
 
 
 
 
 
2、第二部分,白莽出狱后与作者会面,转到为“我的两本书痛惜”,并补叙了一段关于两本书的来历,用意何在?
 
 
3、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段中,作者连用了三个“疑心”,应怎样理解?
 
 
 
 
 
 
 
 
 
 
 
 
 
 
 
 
 
 
 
 
 
 
 
 
 
 
 
4、如何理解第四部分“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
 
 
 
 
 
 
 
 
 
 
 
 
 
5、作者为何引用《说岳全传》里高僧坐化,逃避差役追捕的故事?如何理解“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磐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6、深情朗诵《惯于长夜过春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含义。
 
 
 
 
 
 
 
 
 
7、第五部分,写向子期《思旧赋》的用意何在?
 
 
 
 
 
 
 
 
 
 
 
 
8、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我不如忘却”和“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9、这一段段文字的背后,贯穿着一条怎样的情感主线?
 
 
1、“不敢”: 是怕惹祸,怕刊登后受迫害,尽管内心同情革命者,想揭露反动派。 “不愿”: 是不想介入这类担风险的事,不打算采取鲜明态度。 “不屑”: 是认为不值得,充满轻视的意味,是站在反动派一边,和他们一鼻孔出气的。四是“隐约其辞”的态度,这是正义进步报刊,虽处于白色恐怖之下,但还是冒险刊载,面对强权,毫不妥协,在当时其实也只能如此。作者概括了当时所有报章在白色恐怖下的不同态度,同时也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语言朴质,感情炽烈。
2、补叙购书之难,存放之久,喜爱之深,赠时的郑重其事。“也如我那时一样,热爱彼得斐的诗的青年”写出作者与白莽心灵上的相通。“谁料到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讽刺当时的反动统治对文化的扼杀。
3、第一个“疑心”,是写对冯铿的印象。“我疑心她有点儿罗曼蒂克,急于事功”,在鲁迅看来,这种缺乏严酷的斗争经验的女青年常会有这样的缺点,正如柔石相信人是会骗人一样。后面写她在监狱里“面目都浮肿了”,可见她是一个坚强可敬的革命青年。
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冯铿的影响。“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说明他们都有点“罗曼蒂克”和“急于事功”,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所否定。
      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柔石的优点。“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突出柔石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
      作者不回避写出自己对冯铿的“隔膜”,不隐讳自己对她的最初印象,甚至以自嘲的口吻说出“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正可见这段回忆的真实可信。
4、柔石被捕时袋里藏着鲁迅与北新书局所订的合同,所以传说官厅正在找鲁迅。照说鲁迅身为作家,与书店订合同,自属常情,可是鲁迅却不愿为此辩解,因为官厅是不讲理的。他们对革命作家,正诬蔑罗织罪名还惟恐不足,怎么可以因辩解而送上门去?
      说官厅“不明不白”的地方就含蓄地点明了这层意思,下文说柔石的“案情是重的”“但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明白”二字也含意颇深,因为这是卑劣的诬陷,案情是无法讲明白,也是不准讲明白的。这几处的“明白”,都隐讳曲折地对反动当局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5、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杀了岳飞后还要捉拿与岳飞有关系的道悦,只因为道悦说了一句真话,反动派抓了柔石又要扑鲁迅,只因为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这就暗示,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有什么两样。更为深刻的是,鲁迅在这里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像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持实力,继续战斗,体现了顽强的“韧”的精神。
6、诗歌理解(参考):我已经习惯在漫漫的长夜中度过春天的时光,当我带着妻儿在这里避难时,我的双鬓成霜。 在睡梦中隐约地看到母亲为我的处境急得泪水盈眶,接连不断的军阀混战,城头换旗,政局一片动荡。哪能眼看着我的战友们一个个地惨遭敌人杀害? 愤怒地向刺刀丛中寻觅写下诗句的材料。写下诗篇,低头凝思,哪里有发表的地方! 在那黑暗的长夜里,只有月光作伴照着我黑色的衣裳
7、向子期《思旧赋》纪念因不满司马昭集团统治而被杀害的好友嵇康、吕安,表明对黑暗政治现实的极大不满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向秀以含蓄笔法,只字未提好友死因,只用简短笔墨曲折表现哀伤愤激之情,借典故表达自己的悲哀和失去自由的痛苦。鲁迅用此典,将当时的处境、心情与向子期相比,揭露蒋介石统治和司马昭以屠杀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政治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没有言论自由,“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稍有不慎,即招杀身之祸。
8、暗示反动势力还很强大,斗争的道路还很漫长。在这漫长而艰苦的斗争途中,对于失去战友的无比悲痛之情,还是暂时忘却为好,因此,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才是对他们的最好的纪念。预言光明的来临和烈士的血不会白流,表现了鲁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热爱。
9、整篇文章贯穿着一条情感的主线那就是:
纪念烈士——控诉暴行——坚韧斗争——坚信胜利
 
 
 
 
文中有很多看似无意却是有深意的话,它们是理解本文的难点所在,破译了这些难点才能深入理解作者写作此文时深沉而强烈的情感。难点可以由老师一一引出,也可由学生质疑的方式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此处列出的问题很多,具体授课时可根据学生情况酌情取舍,真正做到“有疑而问”,避免因过分求全而消耗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于理想
请结合单元主题“为崇高的理想而斗争”,谈谈左联五烈士与鲁迅的理想一样吗?他们在为理想而斗争的方法上一样吗?
 
理想——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救民重于水火之中。
方法上,青年烈士们凭着一腔热血,杀身成仁;而鲁迅则更倾向于韧性的斗争。
此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外查找相关背景资料,以丰富其感性上的认识。
思路点拨
    本设计适合程度中等的学生。针对学力较强的学生可采用学生自读质疑,师生探讨解决的方法,直接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惑,然后结合《纪念刘和珍君》进行比较阅读,结合《黑暗中国的文艺现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等进行拓展阅读。针对学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先展示一些图片和背景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带领学生按照课文顺序,依次引导学生读懂文章。
练习举隅
    1、课文第四部分写到柔石失明的母亲,请设身处地的想象,以狱中柔石的身份,给他的母亲写一封信。
    2、开展一次鲁迅作品阅读专题活动。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阅读练习及答案
统编版《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5
《为了忘却的记念》学案2
《为了忘却的记念》学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说课稿
《为了忘却的记念》ppt说课课件
《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原文全文阅读
《为了忘却的记念》ppt课件3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4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2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1
《为了忘却的记念》ppt课件2
《为了忘却的记念》ppt课件1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5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