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道士塔》教案10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0-06


道士塔
余秋雨
教学目的:
1、  体会抒情散文强烈的情感的表现特点
2、  体会本文诗化语言的美,体会本文含义隽永的语句的含义
3、  体会本文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学习第一部分。
一、导入
1、  从中国的几大石窟谈起
2、  简介莫高窟的来历传说。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
它是中国古代从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石窟有许多壁画塑像经册,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上个世纪初,由于历史的疏忽和朝廷的腐败,它曾遭劫掠,这成为中国人的一大伤痛,余秋雨就是写出这伤痛的人。
二、初读课文
1、  作者(见教辅资料)与学生交流对余秋雨的了解,从有关书上读他的散文中的美文选段。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2、  课文内容疏理
1)  本文写了什么?
2)  文物是谁卖的?
3)  题目中的道士塔是谁的塔?
4)  他卖了文物是罪人,为什么要给他建塔?(此问难度大易散开,及时收住留在后文中讨论)
5)  给他建的什么塔?
6)  僧人的圆寂塔和这个道士的身份是否相符?
介绍佛、道两教及塔
道教和佛教是在我国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各有特色。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升天),死后的葬法一是坐缸,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入葬。佛教僧人的死叫圆寂,他们的遗体是要火化的,有道高僧的骨灰叫作舍利子,保存用塔。 
  传说当年释迦牟尼的弟子问及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这种塔被称为“覆钵式塔”
7)  道士管佛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混乱,错误折射出时代的问题)
8)  王道士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文中有关他的语句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写他的。(外貌、衣着、神态、行为)
抓住他的那些特征写的?(愚昧)
有那些很形象的词来描写他?找出来并分析(土布棉衣――地位低。目光呆滞――愚蠢。畏畏缩缩――胆小。漠然――无知而无畏,犯罪而不 知。憨厚――老实厚道,这里是无知的意思。达观――对不如意的事看得开,这里是指他对洞还不是太白不过分要求,讽刺其愚昧。满眼困惑――自认为是做正事,对别人的干涉不理解,对自己的犯罪浑然不知,讽刺其愚昧。爽快――舒适痛快,这里指他对有人与自己崇拜的唐僧有相同的崇拜而高兴,心甘情愿出卖文物的愉快心情,讽刺他的愚昧。
9)  作者为什么始终抓住他的愚昧来写?这与文中的那一句话有关?
“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这是作者对王道士的评价,所以,恨他也没有用,是对牛弹琴,你骂他,他反而莫名其妙。
毫无疑问,王道士的行径是令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感到愤恨的!但是,我们能把这种责任完全让他一个人来承担吗? 
从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中国文物流失的序幕开始,咱们国家的文物就经受了帝国主义强盗一次更甚一次的劫掠。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对园内四五十处殿堂文物进行了空前洗劫,自康熙以来历代帝王所藏的纯金、镀银、玉雕、铜铸佛像达10万尊以上,自此悉失,圆明园文源阁所藏《四库全书》包括《永乐大典》,被掠到海外。 
  接着是1900年八国联军在北京纵兵三日,紫禁城、中海、南海、北海、颐和园全部被劫。自这次浩劫,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宝奇珍,扫地遂尽”,所失“已数十万不止”。 
后来便是敦煌文物的流失,有资料表明。敦煌珍品有五万多件,流失国外的有四万多件。因此有人说“敦煌中国,敦煌学在国外”从这一系列事件来看,我们能够把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错全加在王道士身上吗?不能。
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事的?――“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三、生读朗读课文第一段 
四、作业――找出文中自己认为不解的语句,认为有深意的语句,认为美的语句。
第二课时
再读课文学习二、三、四部分,理解本文结构特点
一、课文内容疏理
1、  有人统计过文中外国人是如何掠夺走敦煌文物的吗?
敦煌文物的遗失情况:
⑴1900年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内藏写经、文书等文物4万多件。
⑵1907年英国斯坦因以约200两银子掠走写本、文书24箱,绘、绣佛画5箱。
⑶1914年斯坦因以500两银子再次掠走写本5箱。
⑷1908年法国伯希和以500两银子走精品5000件。
⑸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掠走约600件经卷。
⑹1914年俄国奥尔登堡掠走一批经卷,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⑺1924年美国华尔纳粘揭盗壁画26块。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仅以6包劣质石蜡为代价,就从王道士手中换得敦煌藏经洞珍贵写本5大包。
2、  斯坦因他们是怎么看待从敦煌买走文物这件事的?文中有那些言辞是为这些冒家开脱的?找出来分析。
抢救出这笔遗产―――他们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无人管理)
从黑暗走向光明―――将敦煌文化研究出来让世人知道。
无力研究―――自己才有力研究  
3、  作者写他们来掠夺时用了几个词写他们的迫不急待,找出来。
万里冲刺――急迫,狂喜,发现宝贝后急于据国已有的心态。
长驱直入――无阻,国家的无能,反映时代的问题。揭示时代背景。
4、  我佩服他们什么?他们在论述中遗忘了的“极基本的前堤”是什么?
佩服他们的精神,对学术研究的精神。
莫高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的国宝,应永属中国人民,而他们的报告中遗忘了这些基本前堤。
5、  古诗引用有什么作用?
表达自己的愤恨,国人之恨。对所有侵略行为之恨,由敦煌到圆明园,扩展这种恨。
6、  在作者看来,还有人比自己更恨得深,是那些人?为什么?
敦煌学研究者,研究自己国家的文化还要从强盗手中去买。
7、  他们是怎么表现这种恨的?
不善表达,默默研究,研究出敦煌学说来,以此挽救失散的国宝。
8、  他们的研究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你怎么看待“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这句话?
9、  “默默地离开”有什么意思?
他们深感肩头担子很重,这了民族的损失,他们的路还很长,得到的荣誉使自己更感到压力,同时,这话本身也会使人感到屈辱。
10、              作者这样写对主题有什么作用?
新旧社会的对比,揭露批判了旧的社会,也有对新中国的歌颂。
二、本文的结构特点
本文几个部分是按什么方法安排的?
各都有整个事件,而各部分又有各自的重点,
本文这种叙事模式,叫“链环式结构”,也就是说,把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根据不同的需要切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小集体,彼此相连又彼此独立,随叙事的演进不断推进感情的深化。
三、读课文,自由讨论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分析作者的语言的美。
第三课时 
品味本文的语言美
一、提出自己认为不解的语句,认为有深意的语句,认为美的语句大家讨论
可能的语句
1、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凄艳的晚霞”象征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滴出的鲜血。“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以议论的方式直接表达作者对国宝流失的沉痛,对外国文化强盗抢掠行为的愤慨。
2、文中的四个“惨白”含义,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前两个“惨白”既是写洞壁和泥塑被石灰粉刷后的颜色,也写作者悲惨的感受,是景语也是情语。后两个“惨白”直接表达鲜明强烈的自我感情。
3、“偌大的中国……宁肯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明确:统治阶级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糟蹋文化遗产,为列强掳掠我国国宝大开方便之门,是酿成民族悲剧的根本原因。昏庸腐朽的满清政府,不采取任何保护文物的措施,竟让根本不懂得莫高窟价值的王道士把持莫高窟;封建官僚不但不保护文化遗产,反倒窃取、糟蹋敦煌文物。封建统治阶级是莫高窟文化劫难的罪人。这一句反映了作者内心难以言状的痛苦,特别是“有时想狠心”这几个字可以让人感受作者在痛苦中所蕴涵的强烈愤懑。“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是无奈的呼叫。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不仅没有保护好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反而大量糟蹋,让外国人骗走,这是整个民族的悲哀啊。作者有与其糟蹋还不如什么什么的意思。 
4、“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
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明确:这是一种近乎写梦境幻觉的诗歌笔法。我为什么要拦住车队?为什么要大哭一场? 
他不想让这些文物被运到外国去,所以拦车。大哭,因为他不知道到哪里去。 
作者深深热爱着中国的文化,然而处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文化的命运是无奈的,他的哭,说明了他的痛苦与愤懑,充满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作者恨不得直接干预历史小丑和文化强盗的犯罪行为,所以闯到规定情境里来了。也只有这样写法,才能表达作者极度的痛苦、惋惜、愤懑和无奈。抒情主人公的呼喊和哭诉,给人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我好恨!”从这三部分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作者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极其矛盾的心理,他的心境是极其苍凉悲怆的。他想要保护国宝,想要唤醒王道士的无知,想要拦下强盗们的驮队,却最终无能为力,因为那时的中国是不允许他那么做的。但是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又无法使他的内心平静下来。理解了作者的这种心境,我们理解起这篇课文来就会容易的多。 
二、写作特点
刻画生动形象,复活历史场景。
涂抹感情色彩,注入浓郁诗情
打破时空限制,突出自我形象。
三、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来看,作者为什么用了“道士塔”来作为题目?这是一座什么塔?
愚昧的塔  耻辱的塔  警示的塔
 
高考满分作文:心灵的选择
道士塔的联想
一腔拿云的壮志,来源于一次虔诚的心灵的选择。
愚昧中成全了欺骗与掳掠——抹不掉的事实。
喟叹中充满了屈辱也愤懑——了不断的情节。
读完《道士塔》的那一刻,我的眼睛模糊了:为余秋雨先生能把彼情彼景表达的如此精妙而感动,更为那原始的赤裸裸的掠夺而痛心不已。
(接着,作者就写了对余秋雨散文的评价:)
先生之文,当今文坛美其名曰:文化散文,学者散文。
初观其文: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山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诸般宇宙奇观;左传文,子长史,贾生论,相如赋,薛涛笺,右军帖,摩诘画,少陵诗,几多古今绝艺。或秀丽多姿,或厚重丰满,或潇洒飘逸。
再观其文:奔雷坠石之奇,鹏飞兽走之态,鸾舞虬惊之姿,绝峰颓岸之势。噫吁唏,妙哉,绝哉!
(语言老到巧绝,概括深刻全面,其阅读之丰富,才识之高超,古文素养之厚实,可见一斑。然而,弊病同样是,行文至此仍然没有论述所要求的“心灵的选择”。这位考生清楚,如果不进行收拢,很可能被判“跑题”,因此,就在评述余秋雨散文的文字之后,加进了独立成段的一句)
一次虔诚的心灵选择。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这一句,尽管作文开始就写了“来源于一次虔诚的心灵选择”,但却仅仅是生硬的贴入,根本无法统领后面挥洒奔突的内容,而只有加进的这一句,才是真正走近题旨的画龙点睛之笔。这一句,可以使人更清晰地想到,余秋雨的路就是一种选择,余秋雨散文的学者化、文化性就是一种心灵的选择。这样,那些似乎没有涉及选择的材料顿时就升华为选择的载体和选择的结果,而与命题的内涵开始走向一致。然后,作者历数敦煌的古今沧桑,历数当年敦煌蒙受的苦难)
敦煌石窟,开凿于公元366年的苻坚前秦时代,后历经千年完成,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从开凿到十九世纪,很少有外人涉足到此。此后,随着黄头发、蓝眼睛的洋人的到来,他们开始用世界上最野蛮的方式对世界上最优秀的文明进行无情践踏,肆意掠夺。
历史的台历这样写着——
1904年,“俄国大胡子”勃奥鲁切夫用随身携带的一点俄国商品“换”走了24箱文书绘画;1905年,“国际流窜犯”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走了大量的经卷帛画;1907年,“法国老流氓”伯希和来了;1914年,斯坦因“故地重游”……
羸弱与邪恶的角逐使您支离破碎,学者与强盗的身份使您扑朔迷离,而功臣与罪人的是是非非评说更使您震惊了世界。
(这些内容,同样是很难与选择的话题挂钩,尤其与虔诚的选择相去甚远。但这位考生是清清楚楚知道该怎么办的,所以马上补上了面对敦煌文明与面对敦煌灾难自己的两段很出情的感受)
看着您五颜六色的服饰和博大精深的文明内涵,如今,我拜倒在您的脚下,彻夜狂欢,以此自慰。
看着您七零八落的躯体和屡遭荼毒的不幸遗留,如今,我跪倒在您的门外,长歌当哭,以此自励。
(然后,作者推出了全文精彩的结尾)
金戈作笔,岁月为墨。
皈依考古,嫁给敦煌。
我此生虔诚的心灵选择。
(这种选择,是真正来自心灵的,是虔诚的。这种选择,是余秋雨的选择,也是“我”的选择。这就是作者以“一腔拿云的壮志”为支点的一种“收拢”。于是,林林总总的材料就凭借着作者的不断指点而折射出与命题主旨相映生辉的熠熠光芒。所以,对于题旨走偏之作,通过技术性的收拢手段,使之尽量切近命题,成功地消解失误与不利因素,乃是满分作文给我们的启示之八。)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道士塔》学案
道士塔中有关的敦煌藏经洞影像资料rm视频素材
《道士塔》ppt课件(52页)
《道士塔》ppt课件10
《道士塔》ppt图片素材
《道士塔》赏析
《道士塔》读后感
《道士塔》ppt课件9
《道士塔》教学设计14
《道士塔》说课稿
《故都的秋》《道士塔》《珍珠与泪珠》教案及练习
《道士塔》ppt课件8
《道士塔》同步练习(3)
《道士塔》同步练习(2)
《道士塔》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道士塔》教学实录(第1课时)
《道士塔》课堂实录(3)
《道士塔》课堂实录(2)
余秋雨《道士塔》mp3音频朗读
《道士塔》ppt课件7
《道士塔》ppt课件6
《道士塔》ppt课件5
《道士塔》教案13
《道士塔》教案12
《道士塔》教案11
《道士塔》教案9
《道士塔》教案8
《道士塔》教案7
《道士塔》教案6
《道士塔》教案5
《道士塔》教案4
《道士塔》随堂练习
《道士塔》同步练习
《道士塔》“教师教学用书”的五大疑问
虚构中的真实——析《道士塔》的艺术手法
《道士塔》ppt课件4
《道士塔》ppt课件3
《道士塔》ppt课件2
《道士塔》ppt课件1
《道士塔》课堂教学实录
《道士塔》教案3
《道士塔》教案2
《道士塔》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