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七年级上(初一上) >>单元练习 >>
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综合检测与评价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9-22


第二单元综合检测与评价
评价表
检测题
 
关于阅读
精读与略读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不超过40字)(4分)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1)“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运用________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________作用。
(2)“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与“让人看不上眼”,运用________的修辞方法,显示了石印本《千家诗》的________。
3.第二段文字分别叙写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加以归类,写在横线上。(8分)
(1)赞颂祖国和家乡的自然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忆《千家诗》中歌咏祖国四季风光的优美诗句和精妙词语:
绘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绘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绘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绘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抒写《千家诗》给人的美好感受和浓郁情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侧重回忆读《千家诗》,全文还写了哪些往事,为什么都与读书(画)有关?这对青少年有什么启迪?请联系全文的主旨,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5.课文多处前后照应,这既是结构安排的需要,更是内容充实的需要。这两段文字中与全文前后照应的有关内容和语句有哪些?(3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1.“昂首观之”的“观”是表示“看”的动作的词语。课文中还有一些类似的词语,请诵读全文,把有关语句抄写下来,并在表示“看”的词语下加“——”线。(4分)
(1)
(2)
(3)
(4)
2.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奇特的想像,写了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请简要概括这两个画面的内容。(每个画面的概括不超过10个字)(4分)
(1)
(2)
3.蚊不是鹤,但作者“私拟作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于是在作者眼里,蚊“果然鹤也”,“果如鹤唳云端”了。请说说两个“果”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
 
4.作者观蚊如鹤,达到如此高妙的境地,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这方面的感受。(3分)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听,北大。千言万语,有时只能凝聚为这最浓最浓的几行。是的,我是一叶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不过,自7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是永远无法忘记的。“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它们使我能在北大校园里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它珍藏在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里,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愚蠢而美好的少年的回忆一起,永远无法分割开来。
“啊,也许有一天/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
是的,总有一天,北大,我也会离你而去。你却永远年轻,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是梦是真,又有什么相干!只要像当初一样,在朋友般的35号楼下小立片刻,所有逝去的岁月都会重新开花结果,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再现,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16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1.文中引用的两段诗同中有异,请具体说说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4分)
(1)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
(2)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把自己说成“不系之舟”?(3分)
 
 
3.北大不仅仅是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4.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5.文章开头以北大“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起笔,最后以暮年归来,再“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的梦幻结束全文,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分)
 
 
临放寒假的前一天,班里每人发一套寒假课外读物。查老师在发书前告诉大家,有一套书是破损的,他不知该把那套书分给谁。
一时间,班内沸沸扬扬,有的建议摸彩;有的建议每人补贴5分钱给受损失的人;那个善于运算的陈应达还计算什么概率;有的女生则大喊:上帝保佑。贾里听烦了,霍地一下站起来:“分给我吧。”
其实,那套书只是书脊上擦破一点,属于轻伤,用个纸一包就解决了——这值得大惊小怪地出谋划策吗?
贾里没想到区区小事却引起大轰动,先是学校广播站立刻广播了这则小故事,紧接着,下午的全校师生联谊会上他被大家选为“今日明星”。贾里弄不懂,为什么平日他那些可歌可泣的行为不被人重视,而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被当成了不起的大事。
“看来,我是个普通人,只配做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贾里对爸爸说。
爸爸哈哈一笑:“不做小事的人,怎么干得成大事!”
不过,父亲又说贾里长大了。至于长大或是不长大贾里不在意,反正,他尝到一种很特别的滋味,甜酸苦辣全有。
1.贾里主动要走破损的书,这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2.贾里的父亲为什么认为贾里长大了?(4分)
 
 
3.贾里三次计划内行动的失败与计划外一次意外成功极有喜剧效果,看来偶然中有着必然性。你能联系全文说说其中的道理吗?(4分)
 
 
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日  见二虫斗草间  观之正浓  忽有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而来  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  方出神  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  捉蛤蟆鞭数十  驱之别院
1.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4分)
2.解释句中加粗的字。(4分)
(1)观之正(    )      (2)拔山倒树而来(    )
(3)二虫尽所吞(    )  (4)驱别院(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各句的意思。(8分)
(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意思是:
 
 
(2)不觉呀然惊恐。
意思是:
 
 
4.“拔山倒树而来”的描写带有作者的夸张想像。作者是把________夸大为山,将________想像为树。(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练习。
①雪花在飘飞,飘飞。像无数只萤虫在追赶,追赶。
②虽然下雪的时候不是萤飞的时候,虽然下雪的时候仅仅是准备和开始春耕春播的时候,但我们可以从飘飞的雪花上看到熟透了的麦粒和稻颗,看到围绕着它们欢窜的亮透了的萤光。
③雪越下越稠密了。像无数只萤虫越飞越快活了。我们的视野,我们的愿望也越发亮堂越发宽远了。
④我在想:雪花正在把待发的种子滋润;萤光将要把长成的果实照耀。在整个生产过程的两端,雪花和萤光遥遥相望而又确实紧紧相连啊!
⑤雪花和萤虫都同样是孩子们喜爱的。他们从空中把雪花采摘下来,把萤虫捕捉起来,轻轻地握着。
⑥于是,他们的手被雪花染得更红了,被萤虫烫得更红了。
⑦在他们红红的手上,我看见了岁月在燃烧,青春在闪烁……我看见了融进雪花和萤光之间的、灌入种子和果实之间的,那无数股活鲜的红流;我看见了采摘和捕捉幸福生活的劳动品格和劳动才能。
⑧……雪花在飘飞,飘飞。孩子们在欢跳,欢跳。我的心啊,也跟随着在飘飞,在欢跳。
1.第②段末说:“我们可以从飘飞的雪花上看到熟透了的麦粒和稻颗,看到围绕着它们欢窜的亮透了的萤光。”作者是依据什么作这样的联想的?(4分)
 
2.作者看到雪花飘飞,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的目的是什么?(4分)
 
3.第④段末说:“雪花和萤光遥遥相望而又确实紧紧相连啊!”既然是“遥遥相望”,怎么又说是“紧紧相连”呢?(4分)
 
 
4.这篇文章给人以明快欢悦的感觉,你能说说这种效果是怎样造成的吗?(5分)
 
 
诵读欣赏
完成以下练习后,根据情况,打出等第。
(一)读朱湘的《少年歌》,完成练习。
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描绘表现了少年怎样的特点?
 
 
2.“谁作泾的溷?流成渭的清,才不愧我们的真面。”这几句诗中的“泾溷渭清”是什么意思?作者在这里引用这一典故有什么作用?
3.阅读下列一节诗,然后答题。
我们恨暮气,
恨一切衰朽的东西。
我们要永远
热烈同勇敢,
直到死封闭起眼皮。
(1)这节诗表现青少年的勃勃生机,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
 
 
(2)两个“恨”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少年歌》这首诗笔调欢快,韵调和谐,请反复诵读,体会其特点。
(二)有激情地朗读何其芳的诗《生活是多么广阔》,完成练习。
1.这首诗共由三节组成,请概括写出三节诗的诗意。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这首诗的主要特色是排比句的运用。请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诗的第二节由15个排比句组成。前11个排比句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使读者陷入了深深的喜悦之中;后4个排比句则由实转虚,在静态的描写中点出了生活的比较内在的方面:________________。它启发年轻人去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去用自己的热情发现别人的真诚。
3.这首诗的结节是首节的重复,但又稍有变化。将第一节中的第二句“生活是海洋”改为“生活又是多么芬芳”,写出了生活的温馨与幸福,富有深意,值得回味。诵读时请仔细体会稍有变化的内容及其特点。
4.根据注音填写字词或给加粗的字注音,做到读写正确,加以解释,准确理解其意思。
(1)我们是新人,我们要翻一què(    )新声。
 
(2)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    )。
 
5.何其芳和朱湘都是现代著名的诗人。请课外选读他们的一两首其他诗篇,如朱湘的《采莲曲》,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体会其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读出节奏。然后朗读给班上的同学听,并交流诵读体会。
 
关于写作
根据以下要求写出本次作文的评语。
一  本次作文可以写难忘的“那一次”,是“哭”,是“笑”?是“后悔”,还是“尴尬”?也可以写“想起了×××”,是老师,是同学?是亲友,还是路人?请将你所写的作文与同座交换阅读,看看所写的文章是否真实,有否写出真实感受。写一段评语,谈谈自己的看法,再对照老师的评语,加以体会。
二  针对老师和同学对本次作文的改进意见,修改自己的文章。修改时要运用课本中介绍的几种常用的修改符号。不妨以一段为例,抄录如下,然后加以修改。
 
 
三  为壁报写“自我介绍”的短文,一要真实,二要有真情。写好后可先请同学提提意见帮助修改,然后发表。
关于口语交际
根据以下要求打出等第。
一  运用课文所学知识,联系日常生活,选择话题,进行交谈训练。将说话实践的有关内容写下来。
1.话题
2.对象
3.场合
4.用语
二  在平时的说话实践中,如请教问题、开展辩论、主持节目、接受任务等等,是怎样注意文明得体的?老师、家长、同学对你的评价如何?
 
 
三  在模拟记者采访活动中,作为记者,你是怎样提出问题的?作为顾客,你是怎样回答问题的?请简要说说采访与被采访的体会。
四  公共场所的告示牌应做到语言得体。如果有人请你为下列场所分别拟写恰当的禁烟告示,你打算怎样写?
甲:医院
乙:商场的门厅
丙:正在提倡戒烟的办公室
丁:加油站
 
综合评价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研讨问题。
可不,是开始——开始做美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当我在图书馆里一排一排落上了些许灰尘的书架间徜徉,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有时,并不急着翻检借阅,只在书垛给我留出的窄窄小径上慢慢地走来走去,以目光抚爱每册图书。中文的、英文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语言,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渐渐地,我的心情也变得和它们一样:沉静,愉悦,安详。
就这样,简单而又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我眼前,我开始思索,开始怀疑,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1.上文把“我”走进北大图书馆比做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第一段中画线的“以目光抚爱每册图书”传达了“我”怎样的心情?“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指的又是什么?
 
 
3.第二段中加粗的“思索”“怀疑”“摒弃”“相信”,它们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4.读书离不开一定的目的。上文哪几句话倾诉了“我”在北大求学的目的?把它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我喜欢书》(作者白夜)的选段,研讨问题。
年纪大了,我渐渐发现,有些书一目十行下去,没有真正读懂,必须仔细读下去才行。读一遍不行,再读两遍;读两遍不行,再读三遍。有些书甚至要常常读,越读越能读出其中味道来。《杜诗镜铨》,我就看了五遍;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我就看了五遍;曹雪芹的《红楼梦》,我就看了七遍,如此等等。自然,有些书是要读一辈子的。
要知道书中说些什么,这是比较容易的,然而,你要把书中的财富,变成自己的,那就要费功夫了。比如说吧,我把书合起来,复述书中的一段情节,只能复述大意,如果详细复述也不如书中的精彩。这就是说,我同书还有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就得认真读啊,读啊。
然而,书真是太多了,也不能光埋头在几本书中,又要多看。总之,既要多而博,又要少而精。我的读书经验是,多看要一目十行,而少看要十目一行。
1.作者列举自己读《杜诗镜铨》《波斯人信札》和《红楼梦》等书的例子,想说明什么样的读书经验?
 
 
2.联系语言环境,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有些书是要读一辈子的。
 
 
(2)你要把书中的财富,变成自己的,那就要费功夫了。
 
 
3.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你赞同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4.作者谈读书,想告诉人们什么?你有过类似的读书体会吗?说给同学们听听。
 
 
诵读欣赏
有表情地朗读以上两段文字,要有激情,读出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感情,做到声情并茂。
 
写作
 
学习以上两段文字的写法特点,写一段话,反映自己少年时期学习的情况,要精选材料,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事。
 
参考答案
 
关于阅读
精读与略读
(一)1.回忆学生时代读书尤其是读《千家诗》而沉醉意境、美不胜收的情景。2.(1)比喻 益智(2)对比  魅力3.(1)前两句(2)绘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红紫芳菲;黄鹏鸣翠柳;白鹭上青天  绘夏: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 绘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绘冬: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橙黄橘绿(3)最后一句 4.回忆小时候观图、初中时听国文老师讲课;因为所读的那些书(画),编织了童年生活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开启心智,成长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激励我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多读书,读好书,对社会有贡献。5.第一段中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下文则进一步讲“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二)1.(1)能张目日 (2)明秋毫 (3)必细其纹理 (4)定目细2.(1)观赏群鹤舞空图。(2)观赏白鹤青云图。3.起强调作用,使想像的情景更加逼真。4.心之所向,善于想像与联想;蚊和鹤有相似之处。
(三)1.(1)写“我”是不系之舟。(2)前者强调“没有什么使我停留”,后者着眼于“我”没有什么优势和客观条件。2.因为“我”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渴望着为北大到大海深处撷取最灿烂的珍珠。3.更加突出了依恋北大而又最终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4.写自己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像16岁的女孩那样,再回到北大来,但北大却永远年轻。5.增加抒情色彩,与开头呼应。
(四)1.要走破损的书,在贾里看来,这件事跟过去为实现伟人计划而干的可歌可泣的事相比,简直不值一提,这说明贾里的思想本质相当不错。2.贾里能摆脱现阶段不切实际的追求,是巨大的进步,所以爸爸认为贾里长大了。3.贾里的一系列失败,过错不在于“伟人追求”,而在于“伟人计划”与追求动机有问题。而意外的一次成功,看来偶然,但却是由正确的动机与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普通人的观念决定的。
(五)1.见课文 2.(1)程度深 (2)搬开土山。形容力量大,来势猛。(3)被 (4)它,指癞蛤蟆 3.(1)舌头一伸,两只虫子都被它吞进去了。(2)惊吓得不觉“唉呀”一声。 4.土砾 丛草
(六)1.常言道:瑞雪兆丰年。2.联想和想像的目的在于歌颂收获,歌颂劳动的品格。3.不矛盾,因为从播种到收获确实有很长一段时间,是遥遥相望;只要播种,就有收获,播种的目的是收获,收获又是播种的必然结果,所以又是紧紧相连的。
4.本文给人明快欢悦的感觉,得益于本文的选材,春耕春播、夏收秋收、孩子的欢跳,都给人以欢快的感觉。
诵读欣赏
(一)1.小羊、山泉;活泼、清纯 2.古人认为泾水浊,渭水清(实为泾水比渭水清);希望青少年做纯洁的人。3.(1)直抒胸臆。(2)对包括“暮气”在内的“一切衰朽的东西”的恨。4.略
(二)1.对生活的渴望与歌颂;描绘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赞颂生活的温馨与幸福。2.一种美妙的生活情景 心灵的高尚,对人的友爱 3.略 4. (1)阕,歌曲或词一首叫一阕。(2)zàng,储放大量东西的地方。5.略
关于口语交际
一 二 三 略 四 甲:吸烟危害您的健康乙:谢谢您不在此地吸烟
丙:告别烟雾一身轻 丁:严禁吸烟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诵读口齿清楚,答题准确,口语交际内容符合要求,语气与特定场合吻合。
良:诵读口齿不够清楚,答题欠准确,口语交际与特定场合不够吻合。
中:诵读口齿不够清楚,答题要点错误较多,口语交际不注意场合。
下:诵读口齿不清楚,口语交际不看场合,不看对象。
综合评价
阅读理解
甲 1.比做“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比做“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这样写,生动形象而又新鲜贴切地描绘了北大图书馆对“我”产生的神奇魅力,富有吸引力。2.“以目光抚爱每册图书”表露了“我”酷爱读书、渴求真理的迫切心情和陶醉于书海之中的愉悦心情。“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指“我”在阅读中文和英文书的过程中,与这些书籍对话、交心,渐渐达到了书人合一的境界。3.不能互换,因为这几个词之间是一层进一层的关系,有“思索”才有“怀疑”,有“怀疑”才能有所“摒弃”,有“摒弃”才有“相信”。4.“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乙  1.有些书要十目一行,仔仔细细地读下去,才能真正读懂,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来。2.(1)可以从多方面理解,如:好书耐读,人生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体验;好书是宝库,有着取之不尽的瑰宝;好书伴随人的一生等等。(2)可以进行多角度研讨,如:读书不是单纯的复制;读书有一个理解、品味、消化、吸收的过程;要缩短同书的距离,得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等等。3.联系语境,应该赞同第二种说法,因为这样写,既强调只有反复读才能缩短同书的距离,又表达了下功夫读书,把书中的财富转化成自己的这样一种坚定的决心和乐此不疲的精神。4.读书既要多而博,又要少而精。多看要一目十行,少看则要十目一行。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答题准确,关键词语具备且语句通顺。
良:答题略有失误,关键词语具备且语句通顺。
中:答题不够正确,关键词语未具备。
下:答题错误较多,语句不通顺。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语文小测验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知识点过关
2014年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练习周周清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提高卷ppt课件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提高卷ppt课件
2013年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次单元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测试卷
乐桥镇中2013年秋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考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复习
新光中学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检测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四、五单元语文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总结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诗词赏析试题
2011年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语文教案合集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
2010年苏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单元练习
2010年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2010年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2010年苏教版七年级(上)第1,2单元语文测试卷
2010年育新学校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摸底测试语文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3单元复习提纲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3单元基础训练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庙岗乡中心学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阶段性测试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测试语文试题
2009年苏教版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测试练习题(无答案)
三亚市实验中学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阶段性测试试卷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检测练习题
扬中树人08—09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复习教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分类复习提纲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
2008年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