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三年级上 >>课文练习 >>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能力训练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7-16



能力训练
基础演练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艺术既要极其丰富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练,去粗存精。
B.全似乎不应“拨粹”,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
C.徐渭《驴背咏诗》,这些赫赫名绩都是很好的例子。
D.这些遗产,值得我们结合艺术的实践来深入地理解和汲取,为我们从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营养资料。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与括号内的词语能互换的一项是
[    ]
A.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精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式,把时间、地点和特定的情景表现出来。
B.同时又能叫人觉得是人骑在马上,是什么情境(情况)下骑的。
C.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围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
D.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独特(特有)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B.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
C.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的另一种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
D.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形式主义的道路。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艺术既要极其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这个“真境逼”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的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和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美”、“神”、“真”在这里是体。
C.中国艺术绘画、戏剧、书法、建筑很早就掌握了这虚实结合的手法。
D.如果想一下子取消这种动作,代之以纯现实的,甚至是自然主义的做工,那就是民族传统,就是戏剧。
5.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    ]
A.不全面精粹是不能表现美的。
B.不全面不精粹是不能称之为美的。
C.不全面精粹是不能把它当作美的。
D.不全面精粹是不足以表现美的。
6.从虚实结合这一点看,下面哪一首诗不相同?
[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C.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课内纵横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这是中国绘画美学里的一部杰作)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让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境逼”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的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
7.“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了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请回答,中国画处理空间的方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释“真境逼而神境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举《刁窗》、《秋江》、人大山人画的鱼和齐白石的画为例,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能否按作者的行文思路,再举两个实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实践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现代学者散文的分化之途有三:一是趋于火热的现实斗争生活,二是趋于历史的凭吊和自然的踪迹,三是趋于个人闲适生活的孤情雅趣。这三种分化之途,丰富了现代学者散文的视野。我认为,鲁迅散文当属第一种。无论是《朝花夕拾》还是《野草》,无论是《热风》还是《且介亭杂文》,横亘其中的是一种不屈的精神,充实着中华民族的硬骨头精神。谈古论今,借古讽今,是鲁迅散文之一途。对个人生命历史的记忆,对青春烈士的歌颂,都洋溢着一种无比的激情。这种散文有着真心情,真精神,有着一种满腔的赤诚。鲁迅散文代表着现代散文的最高品格。这种散文精神,在张承志的散文艺术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张承志散文的忧患精神源于生命本身。人行天地之间,出入高山大河之中,往来于底层民众之间,自然有壮烈的生命激情和无法抑制的冲动。这是一种青春的力量,放射着当代散文最奇美有力的强力意志。文人雅士之散文最易趋向于第二条途径,即追求自然的遗迹,走向历史的凭吊。中华民族独有的灵性、智慧与和谐精神,充实着这种散文的内在精神。有人把这种散文视之为消释亚细亚痛苦的典型模式,在我看来,这是必要的,它平衡着我们内心的痛苦,抚慰着我们内心的精神创伤,呼唤着我们心灵独有的情感力量和道德力量。这种名士散文,实质上是学者散文的一种。他们热爱山水消息,纵情山光水色,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俞平伯、废名、沈从文都为它写出了许多奇美诗章。这些散文充满着神性和自由精神,这是道家的自然、佛家的自然,亦是儒家的自然。“山川大地,无处不佛”,这种佛性和神性源于一种生命深处的自由精神。现当代学者,把最深邃的感情,献给了这奇美的山水。与这种自然抒情相对应的,便是历史抒情。他们登高眺远,怀古伤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那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融于历史意识之中。如果说,斗士散文,诸如鲁迅、张承志的散文给予人们一种奋进的力量,那么,名士散文则给予人们以自由的启迪和情感的抚慰。这种散文也代表一种积极的中国文化精神。学者散文的第三条途径则在于对个人闲情逸致的风流自赏。这类散文提供了一种生活风范。这种生活方式,乃是许多人所向往的极境。林语堂的幽默,梁实秋的萧心,徐志摩的醉情,都极为令人欣赏。他们的生活代表了闲适优雅之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学者安逸生活之极境。现当代学者沉醉于表现这个甜蜜生活方式和闲情雅致的作家并不少,他们事实上为当代生活提供了一种贵族生活范本。在和平安逸、举世狂欢的时代,这种生活实是一种美的自由之境。但在一个多灾多难、贫富悬殊的时代,这种散文不免令人妒嫉和艳羡。谁不希望暖室生香,谁不希望娇女伴郎。但这只是个人生活的一种理想。如果学者散文仅仅满足于写这些,那就不可避免地使人产生一种甜得发腻的感觉。一旦这类散文主宰着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时代就充满着危险,我们必须承认,散文应当多元化。多种情调,多种情趣,多种光芒,多种生活方式,共同建构我们的生活空间,满足人们广泛而又多重的需要。但是,散文必须以激情为主导,而不能以幽情为主导,否则,我们的阴性文化必然压倒阳性文化。我们的中国精神不是一种甜腻的精神,而是一种雄健有力,具有阳刚崇高之美的精神。因此,愈是在柔情似水的散文占主导的时代,我们愈应呼唤豪情散文和英雄散文。
11.概括本文中划线的短语所指代的内容。
答:(1)这种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散文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趋向于第二条途径”的散文从内容上可分为哪两类?分别表现怎样的精神特征?
答:第一类:________,所表现的精神特征是:________第二类:________,所表现的精神特征是:________
13.“第一条途径”与“第三条途径”的散文,各有什么社会影响?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面是关于本文的赏析,其中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文学评论,是关于现代散文体裁分类问题的阐述。
B.本文呼唤豪情散文和英雄散文。
C.文中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诗句,是为了说明“第二条途径”散文的自由精神。
D.作者在文中完全肯定了“第一条途径”的散文,对“第二条途径”的散文褒多贬少,而对“第三条途径”持否定态度。
E.本文除运用典型事例进行论述之外,还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说理性。
 
参考答案
 
1D  2D  3B
4AB照应不周  C大小概念并列  D.缺谓语)
5B  6D(全是“虚”)
7.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8.演员用程式手法、舞蹈动作,逼真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使人忘掉了实际的环境,留出空虚使人物充分地表演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到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
9.论证了“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
10.可举的例子很多,言之成例即可。
11.①趋于火热的现实斗争生活的散文
②一种不屈精神,中华民族的硬骨头精神
12.自然抒情散文源于生命深处的自由精神;历史抒情散文融于历史意识中的生命意识
13.(1)给人们以奋进的力量
2)为当代生活提供了贵族生活的范本,一旦这类散文主宰了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时代就充满着危险。
14BE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ppt课件(38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7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ppt课件(22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ppt课件(50页)
论述文选读之《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学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6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ppt课件9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学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导学案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及练习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ppt课件8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说课稿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5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4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设计3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研究性学习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随堂练习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mp3音频朗读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拓展训练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同步练习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ppt课件7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ppt课件6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ppt课件5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解题指导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ppt课件4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备课笔记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解题指导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ppt课件3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ppt课件2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ppt课件1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2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1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