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走进语文课堂
高尔基曾讲:“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确实如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需要欣赏美,追求美。即便是羽翼未丰的中学生也渴望生活在美的世界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就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语文课自然也就义不容辞地承担了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的重任。《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与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便是真正展现语文课堂的美,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捕捉美、体验美,发掘美,理解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下面仅谈一下自己的愚见。
一、以情引美,引导学生捕捉美。
在阅读和讲授课文时,我们自己首先应该受到感染,该亢奋时,昂然动情;该悲壮时,慷慨淋漓;该委婉时,和风细雨,丝丝缕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变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拨动学生内心的“美感的琴弦”,引起情感共鸣。例如在执教散文精品《荷塘月色》时,我上网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一开始就给学生描绘一幅迷人的“月夜图”,创设一个“遍地月华清辉”的特定的审美情境,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片融融的月色之中。借此触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置身在月下荷塘的美妙景色之中,兴味盎然地带着一种对荷塘月色美景的憧憬去捕捉和领略荷塘月夜的幽雅风光,从而领略到这段文字的景物美、语言美和情操美,进而产生审美陶冶性。
二、深情诵读,引导学生体验美。
俗话说:先声夺人。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这是一种时空艺术,一种听觉美感,也是语文教师一项最重要的艺术功底,需要较高的技巧。例如朗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二部分,以悲愤的情感低沉浑厚的语音、缓急交错的节奏读出;读《诗经关雎》,则以愉悦的情感、明快的语音、舒展的节奏读出;读《荷塘月色》则适于配乐,我们配的是圣桑的《天鹅》,音乐的旋律配上深情的朗诵,就更感人至深了。我经常做一些这样的练习,《梁祝》、《二泉映月》、《命运交响曲》、《秋日丝语》、《蓝色多瑙河》等曲子也应是我们课堂的常客。
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文的美,不只是教师读,还得让学生们读起来。教师是审美指导的导游者,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深入意境,去主动关照诗文作品中的生活,去具体地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在自己的情感中激起强烈的共鸣。如何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呢?一定得让他们读起来!让学生反复的读,在读中去领悟语文的一切。试想,一篇好文章,不读何以明其言?不读何以晓其义?不读何以感其情?不读何以悟其道?若想正确朗读,需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如:1、注意停顿,读出节奏,体味作品的音乐美。在朗读诗歌《天上的街市》时要注意读出“我想”“你看”“我想”“不信”几处大的停顿,从而突出语意和情感。2、要把重音读出来。在朗读《鹤群翔空》时,要注意第3段中的“这些鹤都是灰白色的,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延伸,悠然翱翔于天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一句。句中的“一律”“笔直”“实在”这些词是重音,一定要读出来,只有这样才会把这幅优美的画面表现出来。3、朗读中要能控制自己的声音,使之抑扬顿挫适度,能恰当地表达不同的语调。一般来说,朗读表喜悦、兴奋之情的文字时,语调应高昂,响亮,如朱自清的《春》。朗读表宁静平淡的心情的文字时,语调应舒缓,幽沉,如柯灵的《巷》。另外,应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去朗读。如跟读学读,分角色朗读,竞技性朗读,集体诵读,重点句吟读等。在朗读中品味课文,体验艺术魅力。
现代文的阅读如此,古文阅读也如此。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今日教古文,自亦宜熟读,虽不能求其写,而熟习其语言乃能深味其意义。”如在读《醉翁亭记》时,指导学生读出了“也”字的语气、语调也就读懂了文章。以第1段为例:前四个“也”表判断;五、六、七个“也”表解释;第八个“也”表肯定,语气坚定,“也”的语调要较重;第九个“也”表肯定,但语气较平稳。
诵读是优化形象思维和审美感悟的过程和手段。只有通过诵读,并在诵读过程中融入了阅读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积淀,达到了晓其义、明其旨、悟其情、得其辞的境界,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才会有召之即来,呼之欲出的感觉;才会有文思如流,注入笔端,鲜明形象,翩然而至,深邃义旨,豁然心会的境况。
三、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发掘美。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高尔基也曾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可见,精美的语言多么重要。文章美的语言主要指准确、形象的语言,这种语言也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细致品味文章美的语言,可以陶冶思想情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一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其中“偷偷地”和“钻”既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又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两个词也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而“嫩嫩”“绿绿”这两个叠词的运用,更突出了小草娇嫩、翠绿的特点,使人顿生怜爱之情。再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第一句“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只“茂腾腾”三个字就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些精美的语言,自然能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美文,如杨朔的《荔枝蜜》、朱自清的《背影》、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这些文章语言朴实清新,精美生动,读来令人陶醉其中,余味无穷,自然是引导学生品读的佳作。
发掘文中的语言美还要关注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因为这也是使文章语言更见活力、情趣盎然的重要因素。如朱自清的《春》中就运用了许多精彩动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的景物写活了。写地上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不但写出了满地的野花,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绚丽色彩。“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春天当作人写,赋予春天以感情和生命,把无形的春天写得具体、生动。再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一句,和“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一句,调动沟通各种感觉,更真切、更完整、更具体地把作者的感受借文字传达给了读者,如梦如幻,清新灵动,意味隽永。而《安塞腰鼓》中“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一句,运用排比的手法,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可见,只要充分发掘文中的语言美,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体会形象,引导学生理解美。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是作者在纷繁的自然、社会生活基础上,经过观察、思考、选择,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运用作品中优美的自然环境、典型人物的高大的形象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好的追求和对丑恶的憎恨,让学生具体感知人物的思想行为,并在学生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巨大的艺术感召力,使学生思想得到净化,进而升华至精神美的境界。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的周恩来,为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奋斗一生。他在少年时期就具有伟大的救国抱负,并确定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崇高学习目的。在解放战争时期,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新中国成立后,他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日理万机,辛苦操劳,身患癌症后仍坚持工作。《人民的勤务员》中的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说:“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别人过得更好。”“自己辛苦点,多帮助别人做点好事,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战火纷飞中的白求恩》一文,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外科医生。1938年,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战火纷飞中舍生忘死,为八路军服务近两年。再如《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灵魂闪耀着共产主义精神的灿烂光辉。《邓稼先》中的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坚守戈壁滩,他那可歌可泣的优秀事迹,他那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感人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还有文天祥、鲁迅、闻一多……在他们的身上,无不凝聚着对事业、对人类无比的爱和对丑陋、邪恶无比的恨;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些形象,都是感人的、美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发掘这些美的形象,从而达到用美的形象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学习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而培养他们优良的品格和坚强意志。
五、领悟主题,引导学生感受美。
主题,指的是文章的具体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思想,是作者主要写作意图的体现。主题审美是准确揭示作品美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主题。如鲁迅的杰作《孔乙己》,作者写这篇小说是对北洋军阀政府明文规定的“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甚为不满,是要拯救当时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作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描写了孔乙己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里。接着,主要写了孔乙己到酒店的两次喝酒,预示了他的悲剧命运的必然性。最后,用猜想结束——“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留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鲁迅通过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作品美的主题的揭示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主题审美能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趣和一定审美能力,能使他们领悟到主题或歌颂什么,或揭露什么。主题审美要求教师对作品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内容,准确揭示美的主题,以获得真正审美的效果。
六、熔铸意境,引导学生创造美。
意境是作者对生活的艺术反映,它是由生活中的景物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熔铸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认真揣摩作品美的意境,产生情感共鸣。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故此,在教学中,必须完成“转换”“补充”“再创造”过程,把文字符号转换为立体的、新鲜的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明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才能领会其中蕴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教学时,要善于发现、挖掘教材中可以点燃、激起创造性火花的因素,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意境壮阔,场景宏大。要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词所饱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感受革命领袖崇高、博大的胸怀,就要引导学生捕捉词的意境,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在揣摩词的意境时,引导学生想象着作者站在陕北的袁家沟眺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而如何满怀激情地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体会作者在大雪纷飞中,联想到天晴后红日与白雪相映照的景象;由此再进一步体会作者从历代帝王,联想到今天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把作品描写的内容再现了出来,不但感觉到了美,而且创造了美。
总之,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美的因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能够带领学生面对赤壁的江月、西楼的满月、杨柳岸的残月吟叹生命;在瑰伟奇丽的腾王阁、秀竹瑟瑟的潇湘馆、鲁镇的河埠头感喟人生。让我们把文学作品中的美感还给学生,赋予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权力吧!让他们对着美惊奇,因美而感动吧!让语文学习成为他们的欢乐,成为他们精神上的需要吧!让美在幼小的心灵绽放吧!
让美走进语文课堂,相信语文教学会有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书目:
1、《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 2005年第1期、2005年第二期、2005年第12期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2001年第11期、2002年第五期
3、《教育探索》教育探索编辑部 2003所第1期
4、《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2001年12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