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研究:想说爱你不商量
——2005~2006学年度德育课题研究个人小结
蒋建春
我校常州市重点教研课题《学校德育课题校本化的研究和实践》经过中期评估后,又经过了一个学期的研究。作为教科室主任,作为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同志,站在学期结束前的门槛上,回首自己在课题组所做的一切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勤于学习、勤于思考
教师实践是一种复杂的实践,离开了思考,这种实践就会平面化、技术化。教师思考的宽度和深度决定了教师实践的质量。一个喜欢思考的教师,总能在平凡中看到不平凡,在齐一中看到变化,在辛劳中收获感动。喜欢思考的人,把思考当乐趣,把实践变成思考的试验田。逐渐地,思考在实践中深刻,实践在思考中改善,智慧在实践与思考之间养成,并统一于两者之中。为了追求这种美妙的境界,因此,我平时利用点滴的空闲,阅读《小学德育》、《班主任之友》、《上海教育科研》、《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较多的相关的报刊杂志,并且边学边做笔记。
二、勤于反思、勤于笔耕
有专家认为:教师专业成长既是一种理论诉求,也是一种实践渴
望。但它的真正内涵不应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写反思日记之类的东西,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至于什么是教师实践智慧,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是对教育情境积极感知、辨别与顿悟。
按我目前的境况,甚至连反思的习惯还没养成,如何有实践的智慧呢。于是,我看了较多的理论书籍之后,就积极把自己的所思所感付诸笔端,在本学期,我撰写了《有一些学校的德育现象想到的》、《让伤口开出美丽的花》、《赞美如药》等十多篇德育随笔,并且积极投稿,其中有一篇随笔《不要成为第一扇破窗》发表在《德育报》上。
三、勤于实践、勤于行动
我一直告戒自己不要成为空洞的理论家,要把学到的更多的经验
和自己总结出来的实践智慧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在语言行动上,我基本做到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爱孩子,进而对犯错误的孩子大多采用宽容的态度。我努力创造条件,在班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主活动,例如优秀少先队员的评选、班级的美化、中队主题活动……我追求着“我的班级,我做主”这一理念。在班级德育校本化的过程中,我在追寻着自己的特色,形成做班主任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其中,我还有一些茫然,一些无叙,一些冲动。
学校德育工作的校本化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班级德育的校本化。在参与德育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在追求着悄悄的“革命”,但我一定会留下一些对学生、对自己、对课题组、对学校有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