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课文梳理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5-08 |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议论文阅读·八(上)第三单元课文梳理
一、语文版议论文课文目录
八(上)第三单元(议论文)
9.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10.*谈语言(王力)
11.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12.*懒惰的智慧(凯利)
八(下)第四单元(演讲稿)
12.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14.我有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15.*你是你的船长(崔卫平)
九(上)第三单元(议论文)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10.吴汉何尝杀妻(邓拓)
11.*大小猫洞(金克木) 12.*世上没有傻问题(卡尔·萨根)
九(下)第三单元(序和跋)
9.《家》的序和跋(巴金) 10.读《堂吉诃德》(海涅)
11.*永远新生(吴冠中) 12.*科学与艺术(李政道)
二、八(上)第三单元课文梳理
8-1-09.纪念白求恩
【重点词语】
殉职 热忱 拈轻怕重 麻木不仁 精益求精 见异思迁 鄙视
【主要内容】
这篇议论文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开头先简要介绍白求恩的国籍、身分、年龄、来华目的和以身殉职等情况,接着赞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并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高度,分析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在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中的重大作用,强调中央党员学习白求恩的重大意义。接着从品德、修养的角度赞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同时批评了我们队伍中的不良现象,进一步强调学习白求恩的必要。然后从对待技术工作的态度,赞扬白求恩是很全面的专家,并指出其教育意义。文末在简要介绍作者与白求恩的个人交往的基础上,抒写悲痛的心情,再次号召学习白求恩的精神,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课文结构】
第1段: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2段:赞扬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3段: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4段:表示悼念并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特别是学习他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写作特色】
1.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是议论文,叙议为主,叙议结合。一、三、四都是先叙后议,第二段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个段落夹叙夹议的特点更加明显,这样夹叙夹议的写法,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他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学习。
2.对比的写法。二、三两段里面都有对比,第二段正反对比鲜明;第三段的对比,笔法灵活。通过对比,能更加突出白求恩的高贵品质。
8-1-10*谈语言
【重点词语】
弄巧成拙 适得其反 不假思索 头头是道 以讹传讹 斟酌 约定俗成 一劳永逸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第2—5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1)第2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2)第3、4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3)第5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第三部分:第6—10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1)第6、7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2)第8、9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3)第10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4)第11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5)第12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语言品析】
1.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语言学家的话生动形象,你能具体说明一下吗?)
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将爱语言这个工具比喻成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强调掌握好语言工具的必要。
2.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为什么要提及这种现象呢?)
说明社会上还有相当多的人不太重视语言的规范性。为了纯净和规范祖国的语言,作者又提及这种现象,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8-1-11最苦与最乐
【重点词语】 心安理得 仁人志士 如释重负 任重而道远 悲天悯人 自投苦海
【课文结构】
8-1-12*懒惰的智慧
【重点词语】
训诫 捷径 裨益 筋疲力尽 循规蹈矩 疲惫不堪 良苦用心 毫无例外
【文章主旨】
文章用一系列的事实说明了一个常为习惯思维所忽视的道理:讨厌吃苦受累的“懒惰”情绪,激励了发明;想在脑力劳动中寻找捷径的“懒汉”,促进了人类进步。
【结构分析】
本文作者是美国作家,论文的结构与我们常见的国内人士写的较工整的“总—分—总”的论述结构不同,本文分两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提出论点: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进步侧重论证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3段),用社会普遍现象做论据论证。第1段:开头在正反对比(人们对“懒惰”的不同理解)中提出作者的见解: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恐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即论点: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进步)。紧接着举家务劳动中的例子,论证没有懒汉的思想,人们将因面对单调的劳作而忙忙碌碌。第2段:举职业劳动中的例子,论证没有懒汉的思想,人们将因面对单调的劳作而疲惫不堪。第3段:举社会发展进步中,取水(详写)和渡水(略写)方式变化的例子,说明没有懒汉的思想,人们将面对单调乏味的劳作(挑着水翻山越岭,沿着湖边绕过去)。这三个自然段所举例子从范围上看由小到大(家务劳动——职业劳动——社会进步发展),说服力也递增;从论证角度上看也不断变化,先侧重于反面论证,再侧重于正反对比论证,最后侧重于正面论证。
第二层(第4~5段),用个别典型事例做论据论证。第4段:以少年波特发明阀门的初衷是为了能“偷懒”,论证“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第5段:人类动机研究者弗兰克·B·吉尔布莱思的研究证实: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详写),并推断称职的领导也同样懒惰(略写)。
第二部分(第6~7段),论证懒惰促进人类进步。第6段:以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及数学规则说明“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这里的“精神的懒惰”是指“基础科学的理论研究”)。第7段:进一步指出:懒汉过去承担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任,未来寄托着人类的希望,应重视懒惰的智慧。
【“懒惰”含义】
“懒惰”是指讨厌吃苦受累,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懒惰”即不满于耗力于操作,而潜心于心智技能提高;“懒惰”是指勤于动脑想主意,懒于动手出力气;“懒惰”指不满足现状,不因循守旧;不懈进取,不断创新;“懒惰”指不断进发省时省力的创意,寻求聪明的“懒”办法,追求科技进步与创新;“懒惰”是“智博”而非“拼搏”;“懒惰”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有问题意识。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