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声》教参一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4-26 |
《历史的回声》教参一
《历史的回声》教参
一.专题内涵解说
历史是一份丰厚的遗产,是人类的、某个民族的集体记忆的系统化、符号化。它记述了人类的、某个民族的过去,轰轰烈烈的、缠绵悱恻的、刻骨铭心的事迹,并且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重新认证和解读,不断赋予它以新的意义,使人类获得精神营养,得以不断进步。人们记录历史,追踪历史,研读历史,总是想探究历史深层的隐秘之处,找寻到推动历史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总是会引发种种感喟,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这些就像大江的浪涛,奔流而下,激荡澎湃,訇然作响,山鸣谷应,久久的回响。它从过往的年代传来,又绵延而去,直到永远。
鲁迅说过:“我们看历史,能够据过去推知未来”,历史记忆的内涵、风格和强韧性构成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即民族性。凡是有活力的民族,都是牢牢地记住自己民族的以及整个世界的历史的。寻绎历史发展的轨迹,并且不断进行反思,就能减少重复性的错误,把握未来。
学习“历史的回声”专题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
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快。“后人之鉴”选入两篇史论,皆为兴亡论。指导学生在梳通文句的基础上,初步弄懂文章的意思,再沉吟涵咏,熟读成诵,加深理解。着重体会作者是历史中找出与今天相似或本质上相通的史实,将古与今对接起来,借古讽今。“千古江山”选入宋人怀古词三首。这三首词,皆是因为作者面对历史陈迹,沉入过往的年代,引发遐想而作的,有的是慨叹六朝君王“竞逐繁华”导致相继覆亡,嘲讽北宋中期举朝上下耽于安乐,不事进取的现实;有的是以自己与古人相比较,嗟叹有志难酬,报国无门,光阴虚度;有的是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情怀。学习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吟诵中加深对词作的理解,受到感染,并能体会到怀古词的一些基本特点。“血与火的记忆”收入两篇纪实性文章,都是反映抗日战争的,记下了“瞬间的历史”。引导学生透过这两篇文字中对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处境、感情、心灵的描写,认识中国各族人民为民族生存所表现的奉献精神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理解军国主义思想和种族偏见的灌输是怎样扭曲人性的。引导学生将两篇作品比照着读,看看战争在敌对国家人们心中引起的不同的指向和反响,加深历史记忆。
二、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习,认识集体的历史记忆对于族群和全人类的延续、发展和繁荣所起的重要作用,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2.学生能从学习议史、咏史和记录“瞬间的历史”的纪实作品之中,品味出人们把握和认识历史的不同的方式和感情态度,着重认识新闻类作品的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方式。
3.学生能调动自己的文言诗文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积累,通过沉吟涵咏对古代诗文进行体味和品赏,丰富感情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4.学生能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之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5.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有关文言实词活用常见的几种方式去解读文言作
品。
6.学生能合作进行历史遗踪的寻访、考察和史料的搜集、整理,从材料之中提炼观点对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评价、咏赞,选择合适的文体,有个性的予以表述。
前三项是教学的重点。
在本专题中,“历史的回声”是指集体的历史记忆以及这种记忆在前人心中的价值意义、感情态度,是前人的对历史的认识、评价和记录。有的偏于理性的客观的分析,有着明晰的逻辑思路可寻;有的是即景生情,以抒情为主,作者从历史的某些陈迹、积淀生发开去,在联想和想象之中泯灭时空界限,与古人对话,指点评说,是一种思想火花的迸发、顿悟;有的是捕捉有意义的瞬间予以记录,并发表感情评价,以记叙为主,结合运用了议论与抒情手法。在解读时,一方面,要注意体会写作主体的取向的差异,文体的不同;一方面,要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思想感情触发的契机。
三、 专题内容解析
六国论
本文是一篇史学论文——史论,主要论述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七雄”中除秦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借题发挥,以古讽今,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与侵略,朝廷不敢坚决抵抗,采取妥协的办法,以财赂敌,求得苟安。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朝廷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契丹要求割地,结果每年又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1043年),宋朝同意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这种做法增加了敌方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和平”并未换来,终不免于灭亡。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苏洵主张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降,因而写下这篇《六国论》。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节),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
第一节,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用
否定句式否定了反面,再用肯定句式肯定正面,使论点更加突出。论点的提出就作了初步论证,富于论证性。接下去申述理由,对“赂秦而力亏”,予以强调。第二节,承接上一节理论上的论述,转而从“不赂者”方面,一问一答,层层深入地议论“赂者”对“不赂者”的严重影响:“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失强援,不能独完”。最后在本段结尾再一次下断语:“弊在赂秦也”,与前面相呼应。
第二部分(第三、四节),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第三节,谈赂者是如何导致国力削弱终于使国家灭亡,概述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史实,具体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本节先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接受韩、魏、楚献地的情况:“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后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再具体形象地描述赂秦者是怎样陷入“力亏”的境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奉之弥繁”“得一夕安寝”以后,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势,这样就自然地引出结论,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第四节,以齐、赵、燕三国的事实为例,深化并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作者把赂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和秦交好的,如齐;一种是反抗秦国的,如燕、赵。先以齐为例,指出它“与嬴而不助五国”所以“五国既丧”,“齐亦不免”。再以不赂反而抗秦的燕赵为例,把它们的“用兵之效”与用武而不终相对比,说明它们的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而是它们处于“革灭殆尽之际”,陷于“智力孤危”的境地,以致“战败而亡”。这样就把灭亡的罪责归到赂者的身上。燕赵之亡,固然由于自身策略错误所导致的,但是根本的因素,在于外部大环境的恶化。最后用了假设推理,设想齐人不附于秦,燕国不用荆轲刺秦王的计策,燕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秦与六国谁胜谁负,谁存谁亡,恐怕都是一个未知数。
第三部分(第五、六节)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第五节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表层过渡到里层。“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并且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用的是假设论证。具体的说,假如六国不赂秦而自强,而对秦齐心协力作战,那么,他们就不至于灭亡。现在六国害怕秦国而赂秦,因此,他们终于灭亡。段中连用“悲夫”、“呜呼”两个感叹词,表达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国灭亡教训沉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表达了这样的意图:“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由这句启下引出第六节,就很自然了。
第六节直接将北宋与六国放在一起作类比。昔日,六国虽势“弱于秦”,但倘不赂秦,而犹有“胜之之势”;今日北宋强于辽与西夏,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自然就连六国也不如了。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一个推想(“苟以天下之大……”)把针砭时弊的话说得很委婉,其实赂敌求和早已成为北宋的国策了。
文章在一个“赂”字上,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论述,论古即是论今。相隔千余年的事为什么能够放到一起来相提并论呢?因为作者找到一个切入口——历史与现实的共同点,六国与北宋皆是采取屈辱求和的对外的策略。
现在再将全文结构图示于下:
诸侯所亡
赂秦而力亏 固不在战
破灭之道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论据1 )
为国者无使为劫之所劫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齐附于秦 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战不善,弊在赂秦 终继迁灭
不赂者以赂 燕行刺客
者丧 始速祸焉
(论据2 ) 赵诛良将
用武不终
论点 论证 结论
苏洵《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作者很注意气势的营造,追求一气呵成,前后相应的浑然的气概。如文章开头,单刀直入从正反两面提出论点,容不得人反驳。第二节,设问呈疑,代读者提出疑问,接着迳自作出回答,对论点作了补充,从而把论述向前推前一步。
作者除了运用对比、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的方法以外,还使用形象描述的方
法。如写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用“暴霜露,斩荆棘”;写成效得来的不易,用“以有尺寸之地”,运用了夸张手法,极言其所得甚微。对于“割城”“赂地”的具体方式,“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了“赂秦”的频繁,“五城”、“十城”,用层递的方式揭示赂秦的数量越来越大。换来的只是一夕安寝”。实在是损失巨大,收效甚微。一个“视”字,一个“又”字,用类似漫画的手法刻画出割地求安者的痴态和秦国侵略者的贪婪。“起”与“寝”紧紧相应,突出秦兵来得急,苟安已不可得。这种描写把历史大事写得活灵活现,让读者如身临其境。
作者很注意语言的锤炼和变化。如写六国并力西向,秦人势必陷于困境,用了“食之不得下咽”,表现出秦人极端紧张的心态,含蓄生动,还带点幽默味道。再如“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是对偶,又是“互文”。本义是“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天下之奇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天下之谋臣”。“两边各举一边而省文”,封则举“谋臣”,礼则举“奇才”,使得文章简练。
阿房宫赋
杜牧处于晚唐多事之秋。面对国家严峻的形势,他主张修明政治,削平藩镇,收复河陇,安定边疆。唐敬宗李湛贪好嬉游,不问国事,广建宫室。杜牧这篇《阿房宫赋》就是借秦王朝统治者统一天下以后日益骄固,不爱其民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劝唐敬宗“节用爱民”,使国家长治久安。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与散文的特点。它铺陈描写,夸张渲染,讲究句式的对仗,着重声律的排比,上抗下坠,婉转舒徐,富有建筑美和节奏美。杜牧充分发挥了赋的文体上的特点,别具匠心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
文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节),铺叙渲染阿房宫的宏伟壮丽以及宫女之众。
第一节,先从阿房宫的建筑规模、楼阁廊檐、桥梁复道等方面描写阿房宫的壮丽,着重对建筑物的描写。起笔突兀,连用四个“三字句”,声律急促。“六王毕,四海一”写出了阿房宫建筑的历史条件,秦王统一天下,志得意满,追求享乐,于是大兴土木,营建宫室。“蜀山兀,阿房出”砍尽了蜀山的树木,才建造了阿房宫,可见劳民伤财到何等地步。转下去,写阿房宫的全景。从面积之大“覆压三百余里”,写到宫殿之雄伟“隔离天日”,再写到地域之广——阿房宫从骊山北面建造,曲折向西,直通咸阳,渭水、樊水流进了宫墙,山川都在宫苑之中。再转下去细写了阿房宫的楼台殿阁。“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用数字写楼台之多之密。“廊腰缦回”,写出走廊的曲折宛转。“檐牙高啄”“檐牙”,指檐木,把檐形幻化鸟嘴,形容屋檐像鸟儿往高处啄食一样。“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写楼台殿阁各按不同的地势建造,又互相呼应,有整体感。再要我们转换角度,跳出楼台殿阁群,从远处看,或者干脆凌空俯视,“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又从细缔转为总体把握。阿房宫,除了楼台殿阁之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的建筑元素,如桥和复道,在写宫室之余补一笔。“长桥卧波”四句,作者故作疑笔,婉曲的描写桥梁、复道的壮美。用龙和虹,比作桥和复道,贴切形象。“高低冥迷,不知西东”,表述了神游阿房宫以后的心理感受,神迷心驰很有些恍惚之感。这一节的结尾,由楼台殿阁之外写到殿内的歌舞。“歌台暖响”四句,用“春光融融”四句,用“春光融融”和“风雨凄凄”两种相反的感受来形容阿房宫的歌舞,既写出它繁华的一面,又写出繁华背后的隐藏着的凄凉。“一日之内,一宫之中,而气候不齐”,是从上面“暖”“冷”两种不同的感受推引出来的,用气候的瞬息变换衬托歌舞的纷繁变幻。
第二节,写宫廷生活的侈糜。先写宫女之多和她们命运的悲惨。“妃嫔媵嬙……为秦宫
人”,交代了阿房宫宫女的由来,寄托了盛衰兴亡之感。接下去,以宫女梳妆的情景,极写宫女之多。四个“也”字,用在解释性词组之末,表明后一种情况是前一种情形的原因,幻象与真实自然地统一起来了。转下去写宫女“望幸”而不得的情景。宫车由远及近,又渐渐远去,“杳不知其所之”,宫人由希望陷入大失望。着意的梳妆打扮,毫无收效。“一肌一容……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写出宫女们失望连着失望,直到终身终世。
第二部分(第三、四节)。议论秦朝骄奢淫逸,横征暴敛而亡国,并于篇末点题。警戒后人。
第一节, 先写珍奇之多和秦皇不惜民力,穷奢极侈的生活。和上节写法一样,先交
代珍奇的由来。指出这是六国君王经过多少世代、多少年从他们的百姓那里抢掠而来的,“摽掠”两字一下子揭露了六国统治者的暴行,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倚叠如山”的珍奇,秦人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亦不甚惜”。写出秦朝统治者的奢靡远甚于六国。这样就自然地引发出后面的感慨。写秦皇骄奢淫逸引起人民的反抗,导致秦朝的灭亡,阿房宫也被焚毁。用“嗟乎”这个感叹词引出议论,发表感慨。从人类的共同本性出发,“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既然人人都顾念自己的家,秦皇你为什么别具一副心肠,肆意浪费呢?与下面斥之为“独夫之心”伏下一笔。紧接下去,写宫廷规模宏伟,铺张豪华,都是从百姓那里搜括来的,谴责秦王朝奢侈豪华,滥用民力,结怨于民。“使天下之人敢怒而不敢言”。段中在“使”字以后,设置了一组排比句,共六句。都是以“多于”(相当于现代汉语“比……多”),作前后对比。前半句是阿房宫中的物品,后半句写的是民间的人物、事物,这样一比,有力地说明秦王朝挥霍浪费的都是老百姓的劳动成果。在百姓的积忿之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终于引发了农民起义,“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也化为灰烬。“可怜焦土”,寄托着作者对阿房宫这样宏伟的建筑艺术和秦王朝的无限感慨。
第四节,指出秦亡的深刻的历史教训,警示后人。首先提出论点:“呜呼!灭六国者,
六国也,非秦也。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两句兼论“六国”与秦,实际上重点在秦,六国不过是个陪衬。“嗟夫”感叹领起以后,就进行论证,用了两个假设句,从反面来说。先论证六国之亡,是由于其本身不爱其民。假如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事实上六国不能各爱其人,因而,不足以拒秦。再假设秦人能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事实上秦不爱六国之人,因而,遭到族灭的结果。文章的最后,作者又把自己的论述继续推进一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道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历史教训也许并不难总结,但人们往往停留在“哀”字上,而不是“鉴”之,即真正地吸取教训,以至历史的悲剧不断重复。这样就把历史与现实扣紧,警示当今统治者不要成为后人哀怜的对象。
《阿房宫赋》前半部分,是写作者想象中的阿房宫,由宫室建造的由来、位置、总貌建筑群的内部构成写到宫中歌舞形成的氛围,再转过去写宫女之多以及她们的生活状况、内心痛苦。摛文铺采,竭尽夸张之能事,总体上是“扬”。后半部分,总结历史教训,正因为建筑如此雄伟壮丽的宫室,过着奢靡淫逸的生活,推行种种暴政,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激起农民起义,导致秦王朝的灭亡。通过对比分析,把论述引向深入,总体上是“抑”。一扬一抑,由鼎盛时的轰轰烈烈,烈火烹油,到覆灭时的烟消云散,国亡族灭,两者形成巨大的落差,构成心理张力,给人以震撼。
前面说过,《阿房宫赋》文体属于辞赋具有建筑美,也就是形式上的整齐之美,变化之美。杜牧善于运用排比“广文势,广文义”,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市人之言语”。一连六个巧比,句句蝉联,句句夸张,夸张的语句和蝉联的句式相结合,一环环扣紧,表现出自然雄浑的气势。作者讲究整齐排偶,但也不孜孜以求工整对仗,有时运散文之气于骈偶之中,构成一种谐而多变的艺术境界。如“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用“四字句”为主轴,但又交错使用两个“三字句”,一个八字散句,整散相间,长短错落,显示浩荡的气势。《阿房宫赋》作为赋体,兼具诗歌的特点,即有音乐美。这种音乐美是通过声调的高低升降的变化体现的。杜牧有意识地继承辞赋平仄交错的规律。拿文章用得最多的四字句来说,其中交错使用了平平仄仄(如辞楼下殿,心斗角)、仄仄平平(如尽态竭颜,瓦缝参差)、仄平平仄(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平仄平仄(如一日之内,金块珠砾)、平仄仄平(如十步一阁)、仄平仄平(如鼎铛玉石)等多种形式。这种平仄声在文章中有规律的相重、相间,便形成一种以声调长短、高低交响有序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还表现在押韵上。《阿房宫赋》通篇用韵,使得文句之内,字系于韵而不散;段落之中,句系于韵而连成一气。文中用韵的地方如下:“毕、一、兀、出、日”,“阳、墙”,“阁、啄、角、落”,“龙、虹、东、融”,“凄、齐”,“孙、秦、人”,“妍、焉、年”,“藏、营、英”,“年、山、间”,“石、砾、惜”,“奢、家、沙”,“女、缕、语”,“怒、固”,“举、巨、土”,“人、秦、人、君”。此外,第二节中的四个“也”字虽不属于押韵,但读起来很顺口,也起了押韵的作用。
桂枝香·金陵怀古
《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般认为系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罢相知江宁府时所作。这首词摆脱了唐、五代及宋初词委靡艳俗的习气,实现了词体与词人融而为一,词人能够畅达地表现个性的转变。这首词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思想家、学者和诗人的襟怀利益高原,立意高远,体气刚健浑厚,眼界开阔,俯仰古今,笔力雄奇。
词的上片写登临所见,以雄迈的笔调,描绘了金陵的壮丽的景色。首三句,点出词人的立足点、地点、季节,并透露出肃杀之气,为全词设置出悲凉的气氛。四五句写山水之美。接下去的三句,从江上往来的船只,写到江畔西风中飘拂的酒旗,表现出金陵的繁华。结末的三句,以水中的彩舟、江洲中飞起的白鹭,展现了金陵多姿多彩的美景,并用“画图难足”作总的概括。
下片转入怀古、抒情。起句“念往昔、繁华竞逐”,总领下片词义。六朝统治者凭借金陵险要的地势和江南一带丰富的物产,穷奢极欲,博采声色,国破家残。“繁华竞逐”四字道出更替的根本原因。“叹门外搂头,悲恨相续”中,“门外”指隋将韩擒虎,“搂头”指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意思是说,隋军已兵临城下,陈朝君王还在和宠妃寻欢作乐。这是用艺术夸张手法勾画出的一幅历史画面。实际是隋军攻入宫城以后,陈后主命人把自己和张丽华、孔贵嬪用绳子连在一起系于井中以避难,隋军出之而被俘。“悲恨相续”,是从陈后主事泛化开去,联想到金陵在三百年里走马灯似的换了六个王朝,经历了一代代兴亡史。“千古凭高”两句,意为任何时代的人来此登高临远,都会对那段历史感慨万千。但是作者对于只是停留在怀古伤情上还是不够的,“漫嗟荣辱”一个“漫”字,指出这些只是空叹兴亡而已,表述了作者不能苟同于前人的见解。最后五句是余波。“六朝旧事随流水”,历史已成陈迹,“寒烟衰草凝碧”金陵景色如故,繁华如故,达官贵人追逐声色如故,醉生梦死如故。因为“至今商女”依旧“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样显示了批判的锋芒,有力地针砭了时事。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作者的命意不是客观地感叹六朝的兴亡,而是深入一层,是对于六朝统治集团“繁华竞逐”导致相继覆亡的历史现象的婉叹,是针对宋代现实政治状况的的有感而发。北宋从真宗到仁宗、英宗时期,统治者都是安于表面承平,过着豪奢的生活,弄得国库枯竭,民不聊生,危机四伏。在本词中,王安石认为对于六朝相继覆亡的往事不能“漫嗟”,就是说不能止于发表一些议论,而要实实在在地进行改革,改变积弱积贫的局面,免蹈六朝的覆辙。作者的命意有深度,但又是诗化了的,隐于意象之中,含而不露。
第二,空间和时间描写的恢弘。作者使用了宏观鸟瞰的视界,把宽大的空间和浩渺的时间成为微缩的景观。如开头的“登临送目”就把如簇的翠峰、去棹征帆、斜矗的酒旗,乃至欲坠的残阳,似天上星河滔滔而去的长江,都汇聚到词人的笔底。下片“念往昔”“千古凭高“,使多少六朝旧事,多少荣辱漫嗟,多少悲恨相续,尽在词人的胸襟气度之中,评说指画之中。挫万物于笔底,抚古今于一瞬,作者心胸包罗万象,雄视千古,,使词作具有浩荡的气势。此外,作者喜欢用大字眼和充满沧桑感字眼,使作品显得豪壮、深沉、凝重,前者如”“千里”“星河”“千古”,后者如“初肃”的“天气”、“残阳”、“西风”、“寒烟”“衰草”等。
第三、作者学养的显示。词作之中大量用典,使全词的氛围都笼罩在学者的气质之中。有的地方是明用典故,如《诗经》的“肃霜”、谢眺的“澄江静如练”,杜牧笔下婉歌的商女;有的地方是化用典故,如叹“门外搂头”几句系化用杜牧《台城曲》,再如“六朝旧事”几句,是暗用唐人窦巩的诗:“伤心欲问六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春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念奴娇·赤壁怀古
本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当时苏轼因诗文讽喻新法,被新派官员诬陷论罪贬斥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观景顿生种种联想,浮现出赤壁古战场鏖战的场景,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赞颂其功业,并借以抒发自我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
上片,从眼前赤壁雄奇的江景,联想起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侧重于写景。开头从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入笔,用“浪淘尽”把永远奔流的江水与已经消逝了的“千古风流人物”联系起来,为全词设置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甚为悠久的时间背景,让读者体会出苏轼独立于江岸披襟临风对景抒情的壮怀。“故垒”两句,从泛写怀古转入具体内容,初点题旨。“人道是”把赤壁所在的问题,轻轻宕开。长江一带,以“赤壁”命名的地方,有三四处,周瑜打败曹操的赤壁何在,众说纷纭,现在一般认为,在湖北蒲圻境内。但是,作者只是借景抒情,并不打算深究。“乱石穿空”三句,是现场写景,选取细部显示赤壁一带江景特点。写山石用“穿”,写浪涛用“惊”、“拍”,都是比拟,“雪”借喻波涛,“千堆”是数量上的夸张。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像,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江山如画”两句,总结上片,带起下片。前句是对前面勾出的大自然雄奇画卷发出的由衷赞叹,后句是从江山引出来的,如此江山,必然会产生许多与之相称的豪杰。
下片,描写和赞美周瑜及其功业,并引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与思想解脱。
“遥想公瑾当年”六句,描写周瑜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英姿。穿插“小乔初嫁了”,一是衬出周瑜青春年少,志得意满。小乔嫁于周瑜是十年前的事,作者移到赤壁之战时,表现了英雄美人相得益彰。二是隐写了这场战争的关系之大。杜牧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果战败,东吴就国破家亡。“羽扇纶巾”是儒将装扮,由形写出人物的神。“强虏灰飞烟灭”,表现出曹军惨败的情景。“故国神游”到结束,抒写作者的感受和人生理念。“多情应笑我”是倒装,意为应笑我多情,即多愁善感,无怪乎“早生华发”。转而一想,“人生如梦”,且酾酒临江,来个自我宽慰。
全词的特点有三:
第一,整个词环环相扣,环环相生,一气呵成。上阕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由故垒引出“三国周郎”,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的“豪杰”,为下阕着重写周郎伏下一条线。
第二,全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如前面提到的全词的背景设置、孙刘赤壁鏊兵等,都是一挥而就,大笔淋漓。
第三,注意运用衬托的手法。烘托,又称、映衬。是利用事物之间类似或反对条件使本体仗着他体的的陪衬而更加鲜明的一种修辞手法。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前者如词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陪衬周郎;后者如以华发早生的诗人自我反衬雄姿英发的周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嘉泰四年(1204)秋。当时韩侂胄把持朝廷权力,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来提高自己声誉,于嘉泰三年(1203)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先任命其为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镇江古名京口,素来是军事重镇,处于抗金前线。韩侂胄抗金的主张符合辛弃疾雪耻复国的一贯志愿。但是,他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任上,他制军服,派遣间谍,搜集情报,招壮丁并进行训练,为伐金准备条件。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览景有感,就自然地倾吐出来了。
上片即景抒情,由景联想起古代两位著名的英雄人物——刘裕与孙权,吟咏他们的业绩,借以对韩侂胄进行讽刺与劝诫。“千古江山……雨打风吹去”,叹英雄千古难再,帝王豪奢淫靡的生活是经不起风雨的洗刷。“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从回顾刘裕生平,揭示出蓬门陋巷、低微的出身,并不妨碍英雄建功立业。
下片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和亲身经历,表现出作者对韩侂胄之流轻举妄动必将误国的担忧,强调了把握时机的重要,倾吐自己不愿同流合污而遭致压抑的不平。“元嘉草草……仓皇北顾”,写刘义隆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冒失出兵,结果全军溃逃,落得仓皇北顾。作者直陈史实,寓意论于叙事之中。“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回顾了自己一段难忘的历史:金主完颜亮南侵,在扬州被哗变的部下所杀,作者渡江归南宋过敌营的惊心动魄的事迹,等等。“四十三年”,既是交代时间,又是寄托感慨,光阴虚度,人已垂垂老矣。所写的历史事件,又隐含着一个沉痛的教训,金主完颜亮被杀,本是宋朝反攻复国的良机,可是被错过了。宋高宗赵构在完颜亮被杀后三天,就派使者去金国议和,错失良机。弄得直到如今,异族皇帝庙前,仍然有人去祭祀,真是不堪回首。“凭谁问”到结束,用廉颇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因为积极备战,不去逢迎权贵而不被重用的愤慨。其实,不是仅止于不被重用,写这首词的半年以后,辛弃疾就受到诬陷,先是降职,后又奉诏归铅山闲居终老。然而历史是无情的。北宋开禧三年(1207)伐金失败,为了满足金人媾和要求,韩侂胄被杀,验证了辛弃疾的预言。
本词的特点有二:第一,作者的政治见解和战略主张透过诗歌形象表露出来,而不破坏诗美。作者构建的意象,有借古讽今的,规劝的,也有总结历史经验的,预示未来的,而这些都串联在创作主体思绪和感情的变化、升腾之上。也正因为事件的述说浸透了情,理又隐在事中,要读者去体会,故而体现了诗的本质。
第二,用典贴切,寄意深远。前人说过:“材富则约以用之”,用典是压缩材料的好办法。如写仓促用兵导致失败的历史教训,仅用了“元嘉草草”三句十四个字。
血肉筑起的滇缅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了我国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汉口、广州等大城市,华中、华南占全国工业95%、人口50%的地区和对外的港口都沦于敌手。日本军国主义妄想通过摧垮中国现代工业和封锁国际通道征服中国。为了改变孤立的局面,中国政府决定于1938年1月恢复建设滇缅公路,这条公路以昆明为起点,经过云南西部达缅北,接上缅甸的铁路,通往仰光。这样就能使中国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内地。由于公路所经过的地区80%的地段为崇山峻岭,地质和气候条件非常恶劣,又没有施工机械,筑路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于同年8月建成通车
1939年春,萧乾从香港经河内至云南采写了报告文学《血肉筑起的滇缅路》。
原文共分为三个部分,教科书选一、三两个部分。原第二部分“桥的历史”,写滇缅路惠通桥的建造和瘟疫对民工的残害。
第一部分“罗汉们”,利用人们视觉留存的进佛寺观光“罗汉堂”经验,想像出滇缅路筑路民工的群像,从背景到主体——形态各异的一百零八尊罗汉,再写了置身于这种宗教殿堂中的感受。转下去写旅行滇缅路时的感觉,与佛寺观光两两相比,有其相近的一面,同样是屏息、微颤,也有其不同的一面,就是这种感觉的由来不是因为沉甸,而是为滇缅路伟大工程所感动。接下去,腾出笔概括介绍滇缅路,并交代带来这种感觉的原因。最后,展现筑路的“罗汉们”的群像。采用了先总写再分写的方式,由总体印象化为分类描述,抓住了人物外在特征来表现,从老老小小的神态写出了他们的献身精神。
第三部分“历史的原料”分别写了带了儿孙三代同来修路的老人、赵阿栓等以及来自金塘子夫妇为建路牺牲的故事。第一则修路老人的故事,着重表现一位民间鼓动家的乐观主义精神。后两则以惨烈的图景显示了普通中国人为了民族生存而作出的奉献。
作品情文并茂,感染力强。它在描写客观见闻时,注意将自己的真切感受融注其间;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较好地显示出事件的意义;采用第一人称、主观视角的叙事方式,增强了现场感。
作品采用了点面结合,步步推进,先用大背景作烘托,突出人物群体,在礼赞英雄群体的基础上,再着重刻画几个为抗日而献身的民工。就像电影、电视镜头组接一样,镜头推前、推前,画面由远景——中近景——特写镜头。
作品注意利用读者的过往经验,用比喻和比较的方法,发挥联想力和想像力,去完足图景,体味出现场氛围。
东史郎日记
《东史郎日记》是一部深受世人关注的记实性作品。
作者东史郎,于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曾两度随军来华。第一次在1937年8月,系日军十六师团步兵第二十联队上等兵,曾参加攻占天津、上海、南京、徐州、武汉、冀东等战役。1939年因病归国。1944年3月应召再次来华参加侵略战争,1945年8月驻扎上海时日本投降,1946年1月遣返回日本。东史郎参加侵华战争的所记的日记,分为两本在译为中文于中国出版,一名《东史郎日记》,是第一次参加侵华战争时所记;一名《东史郎战地日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是第二次参加侵华战争时所记。
教科书所选的两则日记,都是作者第一次参加侵华战争南京战役时所记。
东史郎喜爱文学,有一定的教养,他主张在日记中“记下战场上的真实。只有通过记述真实,才能真正明白战场上的将士们的思想和行动。既然要记录真实,那么就要记录战场上的美与丑。”他所认为的“美”就是“正直”、“人道”,他所认为的丑,就是“邪恶”、“暴虐”。但是,他又是军国主义的信徒,武士道精神的奉行者。不妨看看他所歌颂的正义是什么,正如同东史郎自己回答的“正义即力量,惟有力量才是正义。一切无非弱肉强食。人道以及其他所有的美、道德、正义与强力相比,都是弱者。”他遵循的是权力意志,“不管与我国敌对的人是释迦还是基督,是孔子还是孟子,或是穆罕默德,只要处于敌对位置,我们日本人便断然击毁他”。他肯定人道、美、道德、正义,但是又认为“强力”是居于这一切之上,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利益是在一切之上。东史郎的这种思想矛盾,实际上是人性与兽性
——军国主义的思想和民族优越感的矛盾。
“十二月四日”写了作者所在的部队在逼近南京时,在江苏句容县乡村,见到的中国年轻女子与所爱的人一道赴死的情景,并表述了由此而引起的心灵震撼。对于以所谓间谍的名义处死战俘,东史郎并不以为非,“总之,物证俱在,那是必死无疑了”。对这一对青年男女起先也只是“很感兴趣”而已,甚至对于这位男子被杀,女子“发疯似的冲过去,紧紧抱住男人哭了起来”的情景,也只觉得是个“非常动人的戏剧性场面”,只是到了这位弱女子冲着敌人“怒目而视”,怀着即将死去的恋人的爱和对敌人的仇恨,指着自己的胸膛,严厉地命令敌方刺杀自己的时候,到了她庄严地倒下去的时候,才引发起东史郎以及日本士兵精神的溃败。“这一出悲剧的确打动了我们,我们纷纷议论‘支那也有了不起的女人!’‘原来爱的力量比死更强大。’”然而作者仅仅认为这是为“爱而殉难”,并没有把她同时作为是为了自己祖国的尊严而殉难。
所选的日记的开头和结尾,还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担忧和对于日军暴行的麻木。
“十二月十三日——二十一日”记下了他原分队长西本(桥本光治)在南京最高法院门前,将一个中国人装入邮袋,浇上汽油点火燃烧,最后系上手榴弹,投入池塘将其炸死的暴行。
作者认为“稍有一点良心的人皱着眉头盯着这个残忍的游戏,一点良心都没有的人则大声鼓励,觉得饶有兴趣。”又觉得“像这样的事情在战场上算不得什么罪恶。只是西本的残忍让我们惊诧。”东史郎并不否定对于中国军民的杀戮,只不过反对这种虐杀而已。
《东史郎日记》的价值,就于作为一个受军国主义毒害甚深的人记录了自己国家军队在侵华战争犯下的罪行,可以看成是一种自我陈述,是日军暴行的最好见证;就在于透露了人性。这种人性是他有别于其他士兵,如西本一类人的地方,也是他后来忏悔,并勇于揭露自我的重要因素。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