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4-22 |
山东省日照市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14分)
1.根据句中的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目前,我市正以举办2005年世帆赛为契( )机,大力美化环境,提高市民素质,努力把日照建设成chí( )名中外的水上运动基地。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由于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 为城乡物资交流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②市教育局认真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 推进全市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③3月22日,国际470级帆船联合会技术代表维克多一行来日照 了赛事的有关准备工作。
A.进而 逐渐 考查 B.从而 逐渐 考察
C.从而 逐步 考察 D.进而 逐步 考查
3.给下面的报道拟写一个标题,要求不能超过15字。(2分)
【本报讯】旨在提高全面、特别是青少年精神卫生意识,促进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公益活动——心理阳光工程今天启动。这一活动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卫生部疾控司、教育部社政司、中国青年报社共同发起。
在今天的启动仪式上,卫生部公布了200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中国精神卫生工作的主题为“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随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我国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凸现。我国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青少年人群有3000多万,由于心理问题不能正确对待、解决,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困难以致悲剧的发生。(选自《光明日报》2004.4.3)
4.根据提示默写。(4分)
①现实生活中,表明自己周围随时都有值得学习的人时,常用《论语》中的话:“ , 。”
②要了解事物的全貌,必须脱身与该事物,客观冷静地高瞻远瞩。这个原因正如苏轼《题西林壁》中所说的“ , 。”
③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诗句“ , ”,表达了在学习中既要开源又要导流的意思。
④《行路难》中“ , ”的诗句表现了诗人李白远大的抱负和执着自信的乐观精神。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①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选自《孔子家语》)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 ) ②即与之化矣( )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②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8.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
(甲)文观点:
(乙)文观点:
9.为了证明观点,(甲)(乙)两文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3分)
10.对于两文中作者的观点,一向有不同的意见。请选择其一,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42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不能省略的历程
张丽均
生物学家的研究发现:飞蛾在作蛹之时,翅膀萎缩不发达;出茧时,必须经过一番挣扎,身体中的体液才能流到翅膀上去。经过体液的滋润,飞蛾的翅膀才能充实有力,才能支持它在天空中飞翔。
有一个人恰巧看见树上一只茧开始活动。整个早晨,蛾都在里面分离挣扎,可还是不能挣脱,飞蛾似乎再也不能出来了。
那个人决定帮助飞蛾。他拿来一把小剪刀,在茧上剪了一个小洞,好心的他想让飞蛾能够很容易地出来。果然,没过一会儿,蛾子就从茧里爬了出来。可是这只飞蛾的身体却反常地臃肿,它的翅膀也异常的萎缩。这只飞蛾,最终没能在天空中飞翔,而是很痛苦地爬了一会儿后,就无声无息地死去了。
这个一心要帮助飞蛾的人,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好心办了坏事。他的帮助,偏偏演变成了生命的祸根。
每个生命都有其固有的历程。在生命的成长中,有时,艰辛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就像那些破茧而出的飞蛾,没有破茧过程中的那番艰辛的挣扎,它的体液就不会流到萎缩的翅膀上,而得不到体液滋润的翅膀就无力展现生命的美丽。因此,对于飞蛾的成长发育来说,艰辛的挣扎是一个不能省略的过程。
一只飞蛾尚且如此,一个人何尝又不是这样?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古往今来,有多少父母用自己的爱“省略”了该由孩子自己承受的艰辛。父母苦心营造的安乐窝里,葬送了多少原本可以有作为的生命!
我们无意否认帮助和扶持的意义。在人生征途上,的确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扶持。但这种帮助和扶持只能是改善环境,创设条件,绝不是代替被帮助被扶持者去尽他自己该尽的努力,去承受它自己该承受的艰辛。
既然艰辛是生命无法省略的过程,那么,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它,拥抱艰辛,走过艰辛,走出自己美丽的人生。
11.作者从好心人帮助飞蛾破茧的故事中悟到了生命道理?(2分)
12.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13.本文标题“不能省略的历程”和“古往今来,有多少父母用自己的爱‘省略’了该由孩子自己承受的艰辛。”中的“省略”一词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
14.本文说理由“蛾”及人,蕴涵着哲理,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读完本文后受到的启发。(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
从海啸大劫难看疟疾
2004年12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的公共卫生专家警告说,如果不采取措施,传染性疾病可能使此次印度洋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成倍增加。世界卫生组织的发言人格雷戈里·哈特尔把灾区需要重点预防的传染病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主要是霍乱和伤寒;另一类是由于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主要包括疟疾和登革热。
国际紧急医疗援救组织卫生干事琳达·杜尔对此分析说,海啸退潮之后遗留下来的水滩将很快成为携带疟原虫的蚊子的孽生地,而灾民居住在露天环境或者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很容易受到这些蚊子的叮咬,所以疟疾和登革热将是下一步传染病预防所面临的更大的难题。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唐林华介绍,疟疾的分布遍及全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北纬600和南纬450之间的地带都有疟疾发生。
实际上,疟疾历来都是全球流行最广泛和最严重的寄生虫病,迄今每年仍有大约200万人死于该病,其中对儿童危害最大——每30秒钟世界上就有一个儿童因患疟疾而丧失。除了此次遭遇海啸劫难的东南亚和印度次大陆以外,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和南太平洋岛国地区都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疟疾流行区。我国北纬250以南地区也是疟疾流行区,其中云南边境和海南山林地带是历史上疟疾流行最严重的地区。
不仅如此,疟疾甚至成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除了之外历史上许多疟疾爆发而造成重大军事行动失败的记载以外,还有学者考证,疟疾曾对罗马帝国的衰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疟疾肆虐的漫长历史表明,作为侵害人类健康的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疟疾是相当顽固的,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1955年,世界卫生大会曾乐观地把原来的“疟疾控制规划”改为“疟疾消灭规划”,但其后全球疟疾流行状况表明,这一规划全面受挫。于是在1978年的第31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又正式通过了把“疟疾消灭规划”改回为“疟疾控制规划”的决议。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疟原虫在不断的变化中千方百计对抗药物对它的抑制,以至于疟原虫的抗药性问题至今未能完全解决,抗疟药的研制成为人类与疟原虫斗争的一场马拉松式的竞赛。实际上目前中国的疟疾防治工作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科学防治、综合治理的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为世界所公认。
令人忧虑的是,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厄尔尼诺现象增强所引起的温度和降雨的变化,势必会影响疟疾原有的分布格局。根据大气环流模型的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3~50
C,疟疾的发病人数在热带地区将增加2倍,而温带地区更会增加10倍以上。至于像此次印度洋大海啸这样的自然灾害,更是引起疟疾大流行的突发危险因素,让人感到措手不及。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节)
15.“疟疾历来都是全球流行最广泛和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中“最广泛和最严重”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最广泛:
最严重:
16.国际卫生大会为什么把原来的“疟疾控制规划”改为“疟疾消灭规划”,其后又改回为“疟疾控制规划”?(3分)
17.从全文看,作者认为疟疾的发生和流行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3分)
18.从表达效果看,第一段加点的“主要”一词有什么作用?(2分)
19.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选出一种,距离说明其作用。(3分)
例句:
作用:
(三)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
染绿的声音
徐迅
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不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里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空山不见人,倒使人感觉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鸣,耳闻着那密密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呢!鸟声让人着迷的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溅绿的声音。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在大森林里,此时我被激动的不是这种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着的森林——那浓绿浓绿的声音了。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的,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翠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片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而这染了绿的声音,却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扑扑”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而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错叶交柯,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茁壮生长的蓬勃的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拂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恬淡而平和的绿色。……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这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漾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陡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了绿的声音已渐渐无声无息,看很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棂,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觉到那绿色的声音一定是被浓浓的月光所消融,荫翳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之中了。但这时这刻,我思想的羽翅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的在我石屋周围如狂飚般的春潮,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不仅是因为我尘嚣之声异常低厌倦和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清纯的自然和人世的大自然。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的源泉……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了绿的声音里,新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选自《散文选刊》)
20.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1.仔细阅读第三段,用文中的话说说作者从大森林中的声音里都听出了哪些绿色?(4分)
22.作者听大森林中染了绿的声音,为什么会“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3分)
23.本文语言既形象生动又含蓄深沉。请冲下边两句话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4分)
①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呢!鸟声让人着迷的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溅绿的声音。
②能轻轻地裹在这染了绿的声音里,新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24.在浓绿的大森林中,本文作者听到的声音都是绿色的。你也有在特定环境中听出染了颜色的声音的体验吧,请写出来。(4分)
四、作文
25.阅读需阿面材料,以“环境与人的成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从材料中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那么他学会了忧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那么他学会了自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他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中,那么他学会了平静的生活。
——引自《学习的革命》
参考答案
一、1.qì 驰 2.D 3.我国启动青少年心理阳光工程。(或“我国青少年心理阳光工程启动”) 4.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④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 ① “横”字表现出自然、闲适(悠闲)、恬淡的意境。②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的胸襟和脱俗归隐的情怀。
二、6. ①同“避”,躲避 ②同化 7. ①假如人所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或求得生存手段的),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②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 8.(甲)舍生而取义者也。(乙)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9.比喻论证 使深刻的道理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10.同意与否均可,但须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作分析。
三、11.艰辛是生命无法省略的过程。 12.一是引出议论的话题,二是为帮助飞蛾的人好心办坏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13.不相同。标题中的“省略”是指过程的减缩、免掉、除去;句子中的“省略”是包办代替的意思。 14.答案提示:如父母不能过分溺爱孩子,为了子女包办一切;做子女的要有不怕艰辛、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15.最广泛:疟疾的分布遍及全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北纬600和南纬450之间的地带都有疟疾发生。最严重:①迄今每年仍有大约200万人死于该病,其中对儿童危害最大——每30秒钟世界上就有一个儿童因患疟疾而丧失。②疟疾甚至成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16.对疟疾的顽固人世不充分,过于乐观,因此把“疟疾控制规划”改为“疟疾消灭规划”。疟原虫在不断的变化中千方百计对抗药物对它的抑制,以至于疟原虫的抗药性问题至今未能完全解决,致使抗疟药的研制成为人类与疟原虫斗争的一场马拉松式的竞赛。因此又将“疟疾消灭规划”改为“疟疾控制规划”。17. ①由于蚊虫叮咬而传播 ②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厄尔尼诺现象增强所引起的温度和降雨的变化 ③像此次印度洋大海啸这样的自然灾害 18.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9.答案举例:如,世界卫生组织的发言人格雷戈里·哈特尔把灾区需要重点预防的传染病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主要是霍乱和伤寒;另一类是由于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主要包括疟疾和登革热。 作用:分类说明使被说明的事物条例清楚,一目了然。 如,除了之外历史上许多疟疾爆发而造成重大军事行动失败的记载以外,还有学者考证,疟疾曾对罗马帝国的衰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作用:举例子增强了疟疾影响人类严重性的可信度。 20.表达了作者对尘世喧嚣的厌弃和对宁静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21.轻柔而凝重的绿色;茁壮生长的蓬勃的绿色;悲壮和磅礴的绿色;恬淡而平和的绿色。 22.作者在用心感受大森林中各种染了绿的声音时,满心的尘垢被荡涤得无影无踪,此时此刻,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心中注满了生命的绿意,因而觉得惬意和激动。 23.答案举 例: 第①句以动写静,一个“溅”字,表现了宁静的大森林中因有了鸟鸣而充满生机的意境。 第②句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身心融入大了大自然的美好感受。 24.答案举例:夏天的田野里,热风拂面,麦浪滚滚,在我听出的是一种饱满而成熟的金黄色。
四、略。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